概述
跟骨是足骨中最大的骨,呈长而略有弓形,以松质骨为主。跟骨后端为足弓的着力点之一。跟骨与距骨形成距跟关节。跟骨的载距突与距骨颈接触,支持距骨头并承担体重。跟骨上关节面与距骨远端形成距骨下关节,跟骨与骰骨形成跟骰关节。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地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称为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正常为40°。跟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alca neum)造成足底三点(跟骨结节、第1跖骨头、第5跖骨头)关系发生改变,足弓塌陷将引起步态的改变和足的塔形、减震功能降低。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 60% .
病因和发病机制
跟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为多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导致跟骨压缩或劈开。也有自下而上的暴力,如战争时期足踏地雷爆炸,引起跟骨粉碎性骨折。根据暴力作用的大小、受力部位和伤前骨质量的不同,进行分类:
一、不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
1、跟骨结节纵行骨折多为高处跌下时,足跟外翻位结节底部着地,结节的内侧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处理。
2、跟骨结节水平(鸟嘴形)骨折为跟腱撕脱骨折的一种。如撕脱骨块小,不致影响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过结节的 1/3 ,且有旋转及严重倾斜,或向上牵拉严重者,可手术复位,螺丝钉固定。
3、跟骨载距突骨折为足内翻位时,载距突受到距骨内下方冲击而引起,极少见。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将其推归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
4、跟骨前端骨折较少见。损伤机制为前足强烈内收加上跖屈。应拍 X 线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 4~6 周即可。
5、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为跟骨体的骨折,损伤机制亦为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或足跟受到从下面向上的反冲击力量而引起。骨折线为斜行。 X 线片正面看,骨折线由内后斜向前外,但不通过跟距关节面。因跟骨为骨松质,因此轴线位观,跟骨体两侧增宽;侧位像,跟骨体后一半连同跟骨结节向后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摇椅状。
二、波及距骨下关节的骨折
1、垂直压缩骨折跟骨后关节面被距骨所传导的垂直暴力作用,使跟骨发生压缩或塌陷。
2、Ⅰ度损伤:单纯剪切暴力骨折,剪切暴力使跟骨发生骨折,将跟骨分为前内部分和包括截距突在内的后面部分,距骨随跟骨骨折而楔入。
Ⅱ度损伤:剪切和挤压暴力骨折,骨折的跟骨除有前后两块外,前骨块有纵形裂开,在跖侧面还形成三角形骨块和跗骨窦处的柱状骨块。后骨块内有半月形的后关节面及载距突的后、内骨折块嵌入其内。临床上最常见。
Ⅲ度骨折:粉碎骨折,跟骨的前后及关节面均发生多处骨折。
临床表现
有明显的坠落伤病史,伤后出现跟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足底扁平及局部畸形,不能行走。检查跟部有局限性压痛,跟骨横径较健侧增宽。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踝关节正位、侧位、斜位和跟骨轴位拍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是明确诊断的可靠诊断手段。
诊断
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 X 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同时应注意,坠落伤虽为足着地受伤,但力可沿下肢向骨盆、脊柱传导,因此应注意髋部、脊柱的临床表现和及时进行X线拍片检查,以免漏诊。
鉴别诊断
跟骨骨折容易与足跟扭伤混淆,注意鉴别。
治疗
一、不波及距骨下关节的跟骨骨折上述骨折可在腰麻下整复,用双手掌鱼际部扣挤跟骨两侧,纠正跟骨体向两侧的增宽,同时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牵拉跟骨结节,以恢复结节关节角。复位后可用小腿石膏固定 4~6 周。
二、波及距骨下关节的骨折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压缩粉碎性骨折,治疗意见分歧,归纳可有四种方法。
1、保守疗法又称不作整复的运动治疗。用弹力绷带包扎伤足,抬高患肢。鼓励早期开始患肢功能运动及架拐负重。不少人认为这种方法较固定疗法功能恢复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内可恢复正常活动,约有 3/4 的病人可恢复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压缩骨折,尤为适用。
2、骨牵引治疗跟骨结节持续牵引下,按早期活动原则进行治疗,可减少病废。
3、开放复位适用于青年人,距骨下面外侧塌陷骨折。可先矫正距骨结节角,及跟骨体的宽度,再手术矫正关节面。做跟骨外侧切口,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后,用骨松质充填空腔保持复位。术后用管型石膏固定 8 周。有人认为术时行内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疗效更满意。
4、早期关节固定术累及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必将引起不可恢复的损害,如于伤后 2~3 周内手术,行三关节或跟距关节固定术,疗效较晚期手术好。
上述方法为一般原则,但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极不规则,无法进行正确分类。治疗方法不易统一,康复期长,对晚期效果难以做出正确评价,而且无法对每种类型骨折确定一种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