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青海省平安县古城回族乡新庄尔村的村道上,尚未消融的积雪随处可见。结束了上午在村卫生室里的诊疗工作,村医马应海提上药箱,踩着积雪,到慢性病患者家里进行随访。
“现在村里有75个高血压病人,都已经被纳入到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中,我会定期去随访。”马应海指着手里的农牧民健康档案说。
今年29岁的马应海是古城乡12个村医中唯一一个具有大专文凭的村医。2003年从青海省医学院毕业后,他被古城乡卫生院聘用,每月有600元—700元的工资。2009年,新庄尔村的老村医去世了,马应海就来到这个有着3200余人的村里当村医。
平安县卫生局局长马占奎告诉记者,平安县虽然离省会西宁只有30公里,但由于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医生留不住、干不长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多群众不得不舍近求远到省城去看病。
青海省卫生厅农卫处副处长马忠介绍,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从2011年开始,青海省将村医的补助标准由每个村卫生室每年农业区5000元、牧业区600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年8000元。同时,每个村卫生室按每年1000元标准给予水电暖补贴,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村医,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的补助金。
包括马应海在内的全省6689名乡村医生成为这项政策的受益者。马应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村医补助提高到了8000元,加上学历补助1000元和水电暖补助,仅补助就1万元了,再加上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他经营的村卫生室一年的收入在1.8万元左右。比起过去每年5000元的收入,翻了好几倍。
此外,青海省还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允许村医自种、自采、自制中草药及采用中藏医适宜技术,以增加村医收入。县级财政还按照每村卫生室3000元的标准,安排药品周转金。
“综合测算,全省村医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左右,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达到1.62万元,西宁市达到1.57万元。”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李晓东说。
除了提高村医的收入,青海省还加强了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古城乡中心卫生院院长马迎旭说,每个月25日,乡中心卫生院会用“以会代训”的方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此外,各级卫生部门还采取集中培训、临床进修、对口帮扶、全科医学教育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
在硬件环境上,青海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3600万元,用于全省601个不达标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同步配齐了常规诊疗设备。在新庄尔村卫生室,笔者看到,房屋被隔为药房、诊断室和治疗室,室内各种医疗器械整齐摆放,药房里基本药物种类齐全,墙壁上还张贴着基本药物目录价格清单、农村卫生注意事项等。
马占奎说,以前村卫生室条件差,村医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差,村医岗位很少有人应聘。医改以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仅提高了村医收入、改善了他们从业的软硬件环境,还积极鼓励村医参加较高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目前平安县已按照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为所有村医缴纳了养老保险金。
“有了这样的好政策,我们村医积极性都很高,也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了。”马应海说。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