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性感觉障碍特点不应有
A.症状在病变同侧
B.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可加重疼痛
C.出现感觉分离
D.感觉障碍范围呈带状
E.放射性疼痛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医学教育|网原创,称为浅感觉分离。病变累及前角时可出现相应范围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颈8胸1侧角受累时出现该节段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征等。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肿瘤等。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分离性感觉障碍是指同一部位的痛觉、温觉、深感觉或精细触觉部分丧失。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上一部分受损而另一部分相对保留时即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综上所述,C是错误的。
2.帕金森病患者的体征不包括
A.肢体静止性震颤
B.肢体肌张力减低
C.面部表情刻板
D.行走时慌张步态
E.搓丸样动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帕金森病的起病是缓慢的,最初的症状往往不被人所注意。但出现以下症状时,临床上就基本可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了医学教育|网原创。
静止性震颤: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通常从某一侧上肢远端开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为主,表现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数钞票一样的运动。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晚期可波及下颌、唇、舌和头部。在发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颤,往往是手指或肢体处于某一特殊体位的时候出现,当变换一下姿势时消失。以后发展为仅于肢体静止时出现,例如在看电视时或者和别人谈话时,肢体突然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颤抖减轻或停止,所以称为静止性震颤,这是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颤在病人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中可完全消失。震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节律性,震动的频率是每秒钟4~7次。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其它的疾病,如因舞蹈病、小脑疾患、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引起的疾病。
肌肉僵直: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和躯体通常都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很僵硬。病变的早期多自一侧肢体开始。初期感到某一肢运动不灵活,有僵硬感,并逐渐加重,出现运动迟缓、甚至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有困难。如果拿起患者的胳膊或腿,帮助他活动关节,你会明显感到他的肢体僵硬,活动其关节很困难,象在来回折一根铅管一样。如果患肢同时有震颤,则有断续的停顿感,就象两个咬合的齿轮转动时的感觉医学教育|网原创。
运动迟缓:在早期,由于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强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细的动作,如解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变得比以前缓慢许多,或者根本不能顺利完成。写字也逐渐变得困难,笔迹弯曲,越写越小,这在医学上称为“小写症”。面部肌肉运动减少,病人很少眨眼睛,双眼转动也减少,表情呆板,好象戴了一副面具似的,医学上称为“面具脸”。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行进中,患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减少以至消失;转身困难,要用连续数个小碎步才能转身。因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运动障碍,病人不能自然咽下唾液,导致大量流涎。言语减少,语音也低沉、单调。严重时可导致进食饮水呛咳。病情晚期,病人坐下后不能自行站立,卧床后不能自行翻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特殊姿势:尽管患者全身肌肉均可受累,肌张力增高,但静止时屈肌张力较伸肌高,故病人出现特殊姿势:头前倾、躯干略屈、上臂内收、肘关节弯曲、腕略伸、指掌关节弯曲而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掌,髋及膝关节轻度弯曲。
3.下列哪项不是决定心脏收缩功能的因素
A.前负荷
B.后负荷
C.心肌收缩力
D.心率和心律
E.动脉血压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脏收缩能力即心脏泵功能,主要目的是射血,故其泵血功能的评价主要通过其射血量来衡量它是受很多因素调节的,包括:心脏的前后负荷、心肌收缩性及心率。
(1)异长自身调节:即心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脏前负荷是指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通常用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反应。搏出量与前负荷有关,在一定限度内前负荷增加→搏出量增加。可见,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来实现的,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医学教育|网原创。
(2)等长自身调节:即心肌收缩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初长度不变)。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发生变化,使心脏搏出量和搏功发生改变,称为等长自身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这种调节是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变数的改变来实现的,故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交感神经活动↑或儿茶酚胺↑→肌浆Ca2+↑→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迷走神经活动↑→肌浆Ca2+↓→心肌收缩力↓→搏出量↓。
(3)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后负荷(动脉血压,3>2>1)增加,搏出量减少。3的后负荷最大,其P-V环面积最小,搏出量最少,反之,1的后负荷最小,其P-V环面积最大,搏出量最多。
4.下列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中,不对的是:
A.早期应用
B.小剂量,长程治疗
C.加用小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发挥协同杀菌作用
D.急性者应用针对金葡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广谱抗菌治疗
E.亚急性者采用针对包括肠球菌在内的链球菌的抗生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选B.
IE的抗生素应用原则
1、用药要早:可减轻心瓣膜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防止和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2、剂量要足:赘生物内的细菌可增殖到每克组织亿~十亿的菌体浓度。由于病原体隐藏于有纤维覆盖物的赘生物之中,且处于代谢休眠状态,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抗生素可通过被动弥散进入非血管赘生物的中心区域,但在赘生物内要达到有效抗生素浓度,必须有高的血清浓度。
3、疗程宜长:一般需要4~6周,方可达到完全消除感染的目的,停药过早易致感染复发。
4、选用杀菌剂:抑菌剂不能杀灭细菌,停药后受抑制的细菌可重新繁殖。杀菌剂可穿透赘生物,杀灭隐藏于深部的细菌医学教育|网原创。
5、监测血清杀菌滴度调整药物剂量:血清杀菌滴度(SBT)指的是体外测定患者血清所含药物杀灭细菌的活性。当SBT≥1:8时,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足以有效地杀灭细菌。故要求抗生素注射后30min达到血清高峰浓度且SBT≥1:8,否则应增加剂量。抗生素须静脉给药。
6、联合用药:可起协同杀菌效应,以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13年第26期(word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