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因原发在子宫体,又称子宫体癌。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占第二位。 高发年龄为58-61岁,尤其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病因
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因素有:
(一)长期接受雌激素刺激此病多见于延迟绝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卵巢性腺间质肿瘤(如颗粒细胞瘤等)以及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的妇女,说明长期接受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周期性的孕酮抑制,可能是导致本症的因素之一。
(二)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此病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高血压妇女,有人称之为子宫体癌“三联症”。
(三)未婚、未育及少育此病多发生于未婚、未育及少育者,可能与子宫内膜接受雌激素刺激时间较长有关。
(四)遗传家族中妇女有癌肿史者,子宫体癌发生率也增加,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说明此瘤可能与遗传有关。
病理改变
一、巨检病变多见于子宫底部内膜,以子宫两角附近居多。依病变形态和范围分为:
1、弥漫型:
子宫内膜大部或全部为癌组织侵犯,癌灶常呈菜花样物从内膜表层长出并突向宫腔内,充满宫腔甚至脱出于宫口外,癌组织灰白或淡黄色,表面有出血、坏死,有时形成溃疡。虽广泛累及内膜,但较少浸润肌层,晚期侵犯肌壁全层并扩展至宫颈管,一旦癌灶阻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
2、局限型:
癌灶局限于宫腔某部位,多见于宫底部或宫角部,呈息肉或小菜花样,表面有溃疡,易出血。极早期病变很小,诊刮可能将其刮干净。局限型癌灶易侵犯肌层,有时病变虽小,但已浸润深肌层。
二、镜检
1、内膜样腺癌:
约占80%.内膜腺体高度异常增生,上皮复层并形成筛孔状结构。癌细胞异型明显,核大、不规则、深染,核分裂活跃,分化差的腺癌腺体少,腺结构消失,成实性癌块。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98)提出内膜样癌组织3级分类法:
Ⅰ级(高分化腺癌):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5%;
Ⅱ级(中分化腺癌):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占6%-50%;
Ⅲ级(低分化腺癌):非鳞状或桑椹状实性生长区域>50%.
2、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
腺癌组织中含有鳞状上皮成分。按鳞状上皮的良恶性,良性为腺角化癌,恶性为鳞腺癌,介于两者之间为腺癌伴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3、浆液性腺癌:
约占10%,复杂的乳头样结构,裂隙样腺体,明显的细胞复层和芽状结构形成,核异型性很大,约1/3患者伴砂粒体。恶性程度很高,易广泛累及肌层、脉管及淋巴转移;无明显肌层浸润时,也可能发生腹膜播散。常见于年老的晚期患者。
4、透明细胞癌:
约占4%.癌细胞成实性片状、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癌细胞胞浆丰富、透亮,核异型性居中,或由靴钉状细胞组成。恶性程度较高,易遭其转移。
三、转移途径子宫体癌的特点是生长缓慢,可较长期局限于宫腔内,转移途径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为主,血行转移较少见。
(一)直接蔓延早期沿子宫内膜扩散,可达宫颈、阴道,亦可达输卵管和卵巢,并可向肌层侵蚀,晚期甚至穿透浆膜层而种植于盆腔脏器表面。
(二)淋巴转移此型转移较晚,宫体上部和宫底部的腺癌可沿阔韧带上部淋巴管转移至卵巢,并向上直拉引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可沿圆韧带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子宫中段的腺癌引流至骼总及腰淋巴结;宫体下部的腺癌累及宫颈时,转移方式同宫颈癌,预后较差。也可以由于淋巴逆流而转移至阴道及尿道周围淋巴结,当子宫切除术后,除癌细胞直接种植于阴道外,也有经淋巴逆流转移至阴道顶端的可能,故此部位常见复发。
(三)血行转移偶有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胸膜等远处器官者。
四、临床分期
1、目前多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2分期法如下:
0 期:腺瘤样增生或原位癌,组织学所见疑为恶性癌变。
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
Ⅰa期:宫腔深度≤8cm
Ⅰb期:宫腔深度>8cm
按组织类型可将Ⅰ期再分为4个亚期:
G1高度分化腺癌。
G2中度分化腺癌,有部分实性区。
G3低底分化腺癌或完全未分化癌,实性无腺体。
G4未定级。
Ⅱ期:癌累及宫体及宫颈。
Ⅲ期:癌扩散到子宫外,但未超越真骨盆。
Ⅳ期:癌扩散到真骨盆以外,或累及膀胱及直肠的粘膜,或有盆腔以外的播散。
Ⅳa期:癌侵犯附近器官,如直肠、膀胱等。
Ⅳb期:癌有远处转移。
2、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0)
Ⅰ期:癌肿局限于子宫体
ⅠA期:癌局限在子宫内膜
ⅠB期:侵犯肌层≤1/2
ⅠC期:侵犯肌层>1/2
Ⅱ期:癌扩散至宫颈,但未超越子宫
ⅡA期:仅累及宫颈管腺体
ⅡB期:浸润宫颈间质
Ⅲ期:癌局限或(和)区域转移
ⅢA期:癌浸润至浆膜和(或)附件,或腹水含癌细胞,或腹腔冲洗液阳性
ⅢB期:癌扩散至阴道
ⅢC期:癌转移至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ⅣA期:癌浸润膀胱粘膜和(或)直肠粘膜
ⅣB期:远处转移(不包括阴道、盆腔粘膜、附件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但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