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将来,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或将进入“高效微毒新时代”:骨髓移植前预处理对于患者的伤害更加“微小”,整个骨髓移植过程明显缩短,医疗花费显著降低。解放军307医院血液科主任艾辉胜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的白血病“微移植”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由其主持的“半相合造血干细胞输注改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血液》上,这是迄今我国血液病学科领域学者在该杂志发表的第3篇临床论文。目前,该研究论文被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的2500多名各国科学家评为2011年“全球最具科学价值的生物和医学论文”。
艾辉胜说,“微移植”可以称为继清髓移植及非清髓移植后,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的第二次革命。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清髓移植起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术式要对患者进行“致死性”的预处理,即通过化疗完全清除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优点是较好地实现了供体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完全植入,产生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缺点是间质性肺炎、感染等移植物抗属主病(GVHD)相关并发症发病率高,达70%~80%,因此被认为属于“高效高毒”。随后,1997年非清髓治疗白血病出现,被称为白血病骨髓移植治疗的第一次革命,即在预处理中完全清除淋巴细胞,部分清除骨髓细胞,由此虽然GVHD有所降低,但发生率仍高达30%左右,被认为属于“高效减毒”。
而在“微移植”中,患者几乎无需预处理,仅需接受能高效杀灭白血病和肿瘤细胞的化疗。随后,供体提供的造血干细胞经过体外“增效”、减少对受体副作用后输入患者体内,通过正常造血干细胞发挥“领导”作用,带动白血病细胞进行“渐进性改革”。结果显示,患者不仅产生了较好的GVL,而且几乎没有出现GVHD,因此可称为“高效微毒”。
据介绍,此项研究共纳入58名年龄在60岁~80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传统治疗中,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反应差,造血抑制时间长,并发症多,2年生存率不到15%,且近20年来无明显进步。但在接受“微移植”治疗后,上述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较单纯化疗组提前恢复7天~10天,严重感染率降为26.7%,完全缓解率达到80%,2年白血病存活率提高到38.9%,且全部病例均未见GVHD等移植相关并发症,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老年白血病研究治疗中的最好结果。不仅如此,患者住院治疗3周左右即可出院,因此,治疗费用仅为传统骨髓移植方法的1/3左右。
上述研究项目完成之后,艾辉胜等人又对210名年龄8岁~88岁、人类白细胞抗原无相合位点供体的患者进行了“微移植”治疗,覆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等6类血液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结果显示,中青年AML的4年无病存活率低危组由60%提高至78.8%,标危组由46%提高至66.5%.老年AML(60岁~88岁)的完全缓解率由50%提高至80%,2年无病存活率由15%提高至38%.
艾辉胜说,目前临床研究已证实“微移植”的6年疗效,且不受病人年龄和配型限制,家族或无关不相合供者均可应用,该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资助。但下一阶段还需要就“微移植”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长期疗效等进行深入研究。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