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诊”,简单来说,就是居民看病,先到社区医院,由社区医院的医生决定,将有需要的病人转到大医院去治疗。治疗好后,在康复期,又转回到社区医院观察。这是广州市针对大医院“看病难”开出的一剂药方,可有效减少大医院挂号难、排长队、大小病全包的状况。目前,“社区首诊”制度在广州逐渐铺开,中山一院黄埔院区则已经试点了4年。
●设想:要用医保先去社区
广州市卫生局基妇处处长王俊杰曾介绍:“国外有首诊制,但目前全国还没有地方开展,所以大家都还只是在探索。我们设想的首诊制是希望医保病人生病了能第一时间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看病,如果治不了,必须经由社区医生同意签字、帮忙操作转诊到上级医院,这样才可以实现医保报销。当然,如果是自费病人,去哪里看病是他的自由。”
王俊杰认为,设立“社区首诊”最大的意义在于分流病人。“吸引市民轻病、常见病去社区就诊,别再头痛脑热也挤去大医院。在合理分配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也能减轻病人负担,这比涌去大医院看病可减少不少花销。”
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曾表示,“想争取在2011年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构建农村卫生站30分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分钟的便民生活圈。”
●实践:大医院专家去社区坐诊
据悉,中山一院黄埔院区是社区首诊制度试点比较成功的一家医院,从2007年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了试点。
黄埔院区顾问王琴说,中山一院黄埔院区跟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双向转诊合作,其中合作最好的是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专科医生,黄埔院区会根据社区医院的需求,派专科医生到社区坐诊。“心内科的派诊就坚持了一年多,每个星期派出专家,到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据悉,坐诊的时间则灵活约定。既考虑医生的时间,也考虑社区居民需要的时间,双方约好,基本不会出现专家到社区坐“冷板凳”的情况。
王琴说,“最近两年,黄埔院区的专家下到社区的频率少了,可能是社区医生水平提高了,很多普通的病都能应对。”
●优势:转诊制度使病人更方便
王琴认为,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各有优势,大医院医疗资源丰富,社区医院则深入居民,更了解居民的病情。“比如,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就经常去跟社区里的病人聊天,容易取得信任。”
王琴向新快报记者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中山一院黄埔院区神经科接治了社区送来中风病人,该病人进入康复期后,医院将其转回到社区,社区医院和大医院随时沟通,大医院的医生则定时回来,检查病人情况。“这样的双向转诊制度,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运用,也为病者家属提供了方便。不会出现家里1人住院,全家人24小时来医院轮流忙的情况。”她说。
●建议:急重病还是先送大医院
王琴说:“黄埔院区跟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还不完全像国外的社区首诊制度那样,病人需要先到社区,由社区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转到医院。病人对医院的选择完全是自由的。”
对于社区首诊制度中要求所有病人必须先到社区看病的建议,王琴持保留意见。
她说:“这里包含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最简单的一个,碰到一个心肌梗塞的病人怎么办?是先送去大医院,还是去社区医院?社区首诊反而浪费了这位病人的救治时间。”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