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2月,卫生部将上海列入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至今已有3年时间。3年来,上海医改推进情况如何,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委员”们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带来的提案就有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容,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与趋利化渐行渐远。”蔡威分析说,由于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目前上海市三级医院每年的运转经费大部分靠医院通过医疗服务和药品差价收入来维持,这种状况很难让医院不趋利服务。
蔡威委员希望郊区新建三级医院能真正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榜样,他强调说,公立医院要真正做到重归公益性,政府就有责任为此“买单”,让郊区三级医院医护人员收入核定与其母体医院有可比性,在医护人员合理收入前提下,严格管理,让其按临床路径行医,合理开药,让医院回归公益。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黄峰平对此十分认同,“比如,家庭医生上门看一次医生只有9元,政府补贴并没有惠及供应方,导致了收费没有回归价值”,黄峰平认为,这也不利于引导市民小病到社区医院的习惯养成。
“目前市民大病小病都习惯上三甲医院就医,这很大程度上存在无序性”,蔡威认为,可以尝试规定比如每人每年可选择一所三甲医院、两所二级医院和若干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未经正常转诊通道随意去二、三级医院的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调节市民逐级转诊就医的秩序。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则“另辟蹊径”地提出,是否可以引入第三方,让医生“靠技术赚钱”,而不是“靠药赚钱”。他建议将医生奖金与医院脱钩,由第三方,比如劳务公司为医生发奖金,鼓励医生的积极性,避免推诿医保病人、挑病种情况的发生。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