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部署”和“3年行动计划”的公布,向全市居民宣告,上海新医改将从明年元旦起进入“中场”攻坚的第二阶段。要确保“中场”攻坚顺利推进,关键的关键是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要有硬约束。
12月26日,上海就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本市公立医院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上海深化医改3年行动计划”同步向社会公布。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上海新医改起步于2009年初。经过3年持续努力,上海新医改已然取得6大主要进展:
第一,基本医保制度已覆盖2300余万常住人口,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这一基础性目标;第二,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地段医院,全部剥离了广受舆论诟病的“以药养医”,改由市、区(县)两级财政对卫生院和地段医院进行财政专项补贴,患者就诊费用普遍下降了15%-20%;第三,全市卫生院和地段医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全部药物,在卫生院和地段医院一律采取零差价配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纳入零差价配药的常用药品种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数量扩大了一倍还多,就数量而言是全国第一;第四,社区家庭医生制度试点正有序推进;第五,旨在让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辐射的“5+3+1”项目,推进进程整体良好;第六,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联网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初步实现了市级8家三甲医院与8个试点区居民医疗信息联网整合。
上述“6大变化”系上海新医改第一阶段要达到的主要考核评价指标,作横向对比,上海总体完成质量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之列。之所以作此评价,不是因为我们作为上海媒体而作“自我表扬”,而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概述。
12月26日的推进会规格很高,不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卫生部长陈竺、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也专程前来上海出席。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央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对上海第一阶段新医改进展的肯定,亦是对上海深化新医改寄于了新的厚望。
12月26日“总体部署”和“3年行动计划”的公布,向全市居民宣告,上海新医改将从明年元旦起进入“中场”攻坚的第二阶段。一方面,它意味着新医改的推进难度将更大;另一方面,也更值得全体居民期许。
根据“3年行动计划”安排,进入“中场”攻坚的上海新医改,已明确6大新的改革目标:其一、在区级中心医院、市级三甲医院实行医药分开,通过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剥离市、区两级公立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使大医院的看病贵矛盾有所缓解;其二、建立公立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地段医院的接转诊分工协作网络,以缓解本市居民看大病难和找好医生看病难两对突出矛盾;其三、建立覆盖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6个方面政策扶持体系,并以规制形式予以固定和明确;其四、实行急慢病分流诊治,推进康复、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其五、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的调度使用;其六、将公立医院改革推进考核纳入条块和区县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
就上述“中场”攻坚目标,我们作为外行,很难轻率分辨其是否切中要害。但有一条我们深信不疑,那就是,进入“中场”攻坚的上海新医改,难度将明显加大,牵涉的利益重组、利益调整、利益界定将更为复杂,所需政府财政投入也将水涨船高。
作为外行,我们所能想到的,主要就是要确保“中场”攻坚顺利推进,关键的关键是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要有硬约束。假如投入出现打折和缩水,改革的质量势必跟着打折和缩水。为此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市、区(县)两级人大,每年对新医改进程进行专项监督,必要时启动质询机制实行质询;二是对未能完成新医改年度进度的条块和区(县)分管领导,实施行政问责和追责。
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