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王军志是迄今唯一从药检领域脱颖而出的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习惯用“平凡”一词评价自己。他说自己“没什么生动感人的故事”,所作所为仅是科学家的职责所在。
在平凡的背后,王军志有着诸多不平凡: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为我国在全球率先成功研发甲流疫苗和手足口病疫苗保驾护航;作为生物制品批签发国家授权签字人,他严把每年5000余批次产品的质量关,倾力为百姓构筑药品安全“防护墙”……
“疫情不等人,我们没有退路”
2009年3月底,甲流在墨西哥暴发,并急速向全球蔓延。当我国企业于6月底生产出疫苗原液后,一个技术障碍横亘在研发人员面前。
“将原液制备成疫苗成品,需测定原液中血凝素的含量,这通常以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测定方法和标准试剂为依据。但世卫组织承诺提供测定方法和标准试剂的最早时间是7月底。”
“疫情不等人,我们没有退路。”作为国家联防联控专家委员会疫苗组成员,王军志临危受命,带领中检院科研团队展开了一场研制血凝素测定替代方法和临时标准试剂的攻坚战。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事实上,早在2005年世卫组织预测未来可能暴发大规模流感之时,王军志就着手组织团队,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针对疫苗研发相关替代方法展开研究,为血凝素测定替代方法的研制做了技术储备。
中检院呼吸道病毒疫苗室负责人李长贵回忆,那时的王军志像上足了发条一般,经常早上7点来、晚上11点走。“尽管有严重的胃病,但他经常与我们彻夜奋战在第一线。”
担上血凝素测定替代方法研究的重担,王军志压力很大,但他选择独自承受,并且想尽办法给大家卸包袱。李长贵至今难忘,当测定替代方法和临时标准试剂即将启用时,王军志说:“你们的研究我放心,出了问题我负责。”
紧接着,我国企业用血凝素测定替代方法和临时标准试剂制备出甲流疫苗,中国疾控中心马上将疫苗投入临床试验。而那时,世卫组织的标准试剂才姗姗到来。
“中检院和几家疫苗生产企业用世卫组织的标准试剂对临时标准试剂进行了协同标定,结果显示只有3%的误差。要知道,按国际标准,误差在20%以内就意味着成功。”王军志说,那一刻,他心里的石头真正落了地。
2009年9月18日,我国批签发第一批可供免疫接种的合格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率先应用甲流疫苗的国家。
2010年7月2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视察中检院并留言,高度评价中检院专家在甲型H1N1防控上所作的贡献。同一天,在由世卫组织、美国FDA、加拿大卫生部联合主办的全球甲流疫苗效力检测方法经验及未来检测策略研讨会上,王军志介绍了中国成功研发甲流疫苗的技术及经验。
“以前,我们在此类国际会议上从没发过声。那一天,中国人的腰板终于挺直了。”向记者说这话时,王军志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永不止步
1995年,王军志从日本留学归国,进入中检院工作。当被人问及为何抛下日本优越的条件回国时,王军志说:“没想那么多,就是想回国做点事。”
近10年来,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迅速,王军志是这一进程的有力推动者。他带领中检院团队建立起与国际标准一致的生物技术药物质控平台,为保证我国上市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撑。他主持建成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创建符合国际优良实验室规范(GLP)的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为我国推行GLP规范起到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肆虐,各国尚无疫苗可用。王军志率中检院研究人员与国内企业协同攻关,在全球率先确定EV71疫苗生产毒种,制备抗原定量标准品及中和抗体标准品,建立临床试验样本检测体系,确保EV71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在2012年10月召开的WHO生物制品标准研讨会上,我国的EV71疫苗与甲流疫苗作为创新评价技术引领新疫苗研发的范例,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传统手段对完整评价疫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有一定局限性,无法解答为什么有些人注射疫苗后产生不了抗体。”王军志设想,疫苗保护效率、抗体强弱等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有关。眼下,他正组织团队与清华大学的专家合作,在EV71疫苗的临床试验过程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做好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研究,不仅有利于实现药品安全、质量可控,而且能为我国药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持。授予我白求恩奖章,体现了国家对药品安全的重视,这不光是给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我国几万名药品、医疗器械检验人员为保障公众健康所作贡献的认可和鼓舞。”王军志说,在推动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的征途上,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永不止步。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