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4.0~5.5)×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红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 mm/h。ESR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ESR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测定ESR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病情变化判断的参考。
(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测定红细胞脆性也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
2.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①运输O2和CO2;②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三、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一)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为(100~300)×109/L。
(二)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血小板与这三个环节均有密切关系。
1.血管收缩: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并释放5-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2.血小板血栓形成
(1)血小板粘附识别损伤部位,使止血栓正确定位。
(2)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和TXA:,促进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达到初步止血。
3.血液凝固
(1)活化的血小板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血小板还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大大加速了凝血过程。
(2)凝血块中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血凝块变得更加坚实,牢固封住血管破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