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执业药师
  •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1讲

    作者:jaminsu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4

    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 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 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

      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对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 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 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 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 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 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四、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五、影响因素

      每 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 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第四节 归 经

      一、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二、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三、确定依据

      1、药物的特性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一,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2、药物的疗效

      如 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 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 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经等。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

      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地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还 须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二、确定依据

      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 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 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

      四、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 误服毒药

      3、 用量过大

      4、 炮制失度

      5、 剂型失宜

      6、 管理不善

      7、 疗程过长

      8、 配伍不当

      9、 辨证不准

      10、 个体差异

      五、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 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章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

      第一节 配伍

      一、含义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

      二、目的

      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除单行外,论述的是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共有七种情况,故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

      2、相须

      3、相使:

      4、相畏:

      5、相杀:

      6、相恶:。

      7、相反: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辅导精华]2012年中药学知识点辅导:阿魏的…  [辅导精华]2012年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榧子…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诃子肉的炮…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中药不…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复习:中药不…  [辅导精华]中药学专业知识点:风寒双离拐片
    [辅导精华]中药学专业知识点:风火眼药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学粉碎常…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考点辅导…  [辅导精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考点辅导…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0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