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雷诺综合征(Raynaud“s syndrome)以往称为雷诺病和雷诺现象,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以阵发性四肢肢端(主要是手指)对称的间歇发白、紫绀和潮红为其临床特点,常为情绪激动或受寒冷所诱发。本病少见,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神经过敏者,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在寒冷季节发作较重。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为肢端小动脉的痉挛,其原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2、血循环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
3、病情常在月经期加重,妊娠期减轻,因此有人认为与内分泌有关;
4、肢体小动脉本身的缺陷,对正常生理现象表现出过度反应所致;
5、也有人认为,初期是肢端小动脉对寒冷有过度反应,其后由于长期的血管痉挛,使动脉内膜增生、血流不畅,若再有使肢端小动脉血流减少的各种生理因素,即可作用于病变动脉而引起发作;
6、患者常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7、免疫和结缔组织病,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乙型肝炎抗原所致的血管炎、药物所致的血管炎以及Sjagren综合征等;
8、晚近,提到血小板破坏的加快,血清素或血栓素A2等因子的释放引起血管收缩;
9、阻塞性动脉病变,如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栓塞性脉管炎等;
10、物理因素,如震动性损伤、直接的动脉创伤、冻伤等;
11、某些药物所致,如麦角、铅、铊、砷等中毒,聚氯乙烯,β-阻滞剂,细胞毒药物,避孕药等;
12、影响神经血管机制的因素如颈肋、前斜角肌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拐杖使用不当压迫腋部、肿瘤压迫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颈椎炎或髓核破裂、周围神经炎、脊髓空洞症或脊髓痨等;
13、血液中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球蛋白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
14、变异性心绞痛病人中26%有偏头痛、24%有雷诺综合征,提示本病病人中有一种多区域动脉痉挛的全身性缺陷。
15、有报导本病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有关,可能反映有继发于心排血量严重减少的周围血管张力的异常增高。
病理改变
本病的发作过程,先是指(趾)动脉发生痉挛或功能性闭塞,其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亦痉挛,因而局部皮肤呈现苍白。动脉痉挛较小静脉痉挛消退快,而造成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缺氧,出现紫绀。血管痉挛解除后,局部循环恢复,并出现反应性充血,故皮肤出现潮红,然后转为正常色泽。
病变初期,指、趾动脉无显著病理变化可见。后期可见动脉内膜增生、弹力膜断裂和肌层增厚等变化,使小动脉管腔狭小、血流减少。少数患者最后可有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伴有局部组织的营养性改变,严重者可发生指(趾)端溃疡,偶有坏死。根据指动脉的病变状况,本征可分为梗阻型(62.6%)和痉挛型(37.4%)两大组。梗阻型有明显的掌、指动脉梗阻,多由免疫性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所伴随的慢性动脉炎所致。由于有严重的动脉梗阻,故室温时指动脉压明显降低。梗阻型对寒冷的正常血管收缩反应就足以引起发作。痉挛型无明显掌、指动脉梗阻,在室温时指动脉正常,在临界温度时(18~20℃)才引起发作。痉挛型有异常的肾上腺能受体改变,血小板上α2-受体活性明显增加,致使血管对冷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一般在受寒冷后,尤其是手指接触低温后发作,故冬季多发。发作时手指肤色变白,继而紫绀,常先从指尖开始,以后波及整个手指,甚至手掌。伴有局部冷、麻、针刺样疼痛或其他异常感觉,而腕部脉搏正常。发作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皮肤转为潮红而伴有烧灼、刺痛感,然后转为正常色泽。局部加温、揉擦、挥动上肢等可使发作停止。受累手指往往两手对称,小指和无名指常最先受累,以后波及其他手指,拇指因血供较丰富多不受累,下肢受累者少见。发作间歇期,除手足有寒冷感外无其他症状。
病程一般进展缓慢,约1/3患者发作频繁,每次持续可达1小时以上,常需将手(足)浸入温水中才能缓解,伴有手指(趾)水肿,温暖季节中环境温度的轻微降低,情绪的稍微激动,都可引起发作。个别病情严重的患者,发作呈持续状态,间歇期几乎消失,有局部组织营养性变化,如皮肤萎缩或增厚,指甲呈纵向弯曲畸形,指垫消瘦,末节指骨脱钙,指尖溃疡并向指甲下扩展,引起指甲与甲床分离,伴有剧烈疼痛。此外,还可能引起指端坏疽。10~12%患者在长期患病后可出现局限的指(趾)皮肤硬化。
最常见为只有两手受累,有时可有两手和两足均受累,极少见为累及鼻、两颊、两耳和颏。非典型发作也不少见。在这些病人中,指或趾的受累不对称,只有1个或2个指或趾受累,甚至只有指或趾的一部分受累。指或趾受累最严重的部分是最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