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从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同道们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尝试,本文对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报告如下。
1 渗漏性损伤的因素
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1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阳离子溶液,如氧化钙、葡萄糖酸钙;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抗肿瘤药物,如氨甲喋呤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
1.2 机械因素 机械性损伤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特别是患儿易动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由于病人长期输入,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等处穿刺所致。
1.3 机体与外环境因素 病人本身血小板数量多,静脉注射部位弯曲,血管充盈度差,病人不合作,尤其患儿头皮静脉比较浅,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由于头皮静脉成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不易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
2 静脉外渗的预防
2.1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经常观察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患者,更要经常观察输液情况。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合理使用静脉,有计划地选择静脉,保护静脉不受损伤。原则上: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从肢体远端到肢体近端静脉。各条静脉交替使用,使受损的血管有足够的修复时间,一般选择弹性较好、部位适当、较直的静脉有利于穿刺。进针要充分,中途要抽回血,证明针头确实完全在血管内,再将针头固定妥当。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2.2 正确掌握静脉输注药物的浓度 静脉应用强烈刺激药物应正确掌握给药的方法、浓度及输液速度,如碳酸氢钠给药浓度成人一般选用5%,而新生儿应用浓度即1.25%等渗碳酸氢钠,静滴氯化钾浓度一般为0.3%以下,输液速度每分钟30滴左右,静滴钙剂除严格控制滴速外,还要经常更换输液血管,输液量多时,应先输钙剂组,有把握将药物注入在血管内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3 静脉外渗的处理
3.1 减少静脉外渗给病人造成的痛苦 我们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毒性作用。
3.2 热敷 主要用于血管收缩药,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物外渗治疗,如肾上腺素、阿拉明、葡萄糖酸钙、甘露 醇等外渗治疗均收到很好的效果。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渗液如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外渗如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局部皮肤由白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充血,若局部进行热敷使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不能采用热敷。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等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奏效,如果不加思考地只要是药物外渗就给病人热敷,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
3.3 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0%~40%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3.4 中药湿敷 主要用于长期静脉注射的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10%葡萄糖酸钙等致注射部位的静脉壁炎性渗出而引起的炎症症状,采取中药湿敷取得较好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如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机械性损伤,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和静注速度,加强护理观察,尽量避免药物外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理化性质,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适当选择热敷、冷敷、药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若能早期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病人减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