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2013中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获悉,2013年中成药价格将面临调整的方向已经明确,只是目前仍处于“摸底”阶段。与以往大多数化学药品降价不同,中成药的价格调整将有升有降。
业内建议,企业一方面在调价窗口尚未开启之前,应抓紧向相关部门反映实际生产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鉴于优质独家创新型产品议价能力较高,应抓紧研发创新。
中成药调整频率不及西药
中成药价格变动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发改委近年来出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成药价格调整方案仍在2007年。
当时被纳入调整的主要是临床使用较多、份额较大的中成药内科用药,共涉及1000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15%,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按照2006年市场销售金额估算,降价金额约50亿元。
相比之下,自1998年以来化学药品已经经历过31次调价,新医改后一年两次或三次的降价频率,在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同时,许多制药企业也已习惯并学会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发改委最近的一次决定是,从2月1日起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20类药品,400多个品种、7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5%,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达到20%.
多位业内人士在论坛间隙对记者表示,下一轮中成药价格调整的方向已经明确,而且和化学药大多被降价的“命运”不同,一些重要的中药品种或是独家品种可能会有上调机会。例如在化药中,发改委对临床短缺的低价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以鼓励低价药的生产供应,满足临床需要。
调价窗口待定企业诉苦期延长
由于中药材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价格波动、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混乱、药材储备不足等问题,还有在招标环节中,一些竞争性品种已经通过竞价调低了出厂价,都给中成药的价格调整带来一定困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发改委对中成药开展了一系列的“摸底”,包括对上游药材成本进行调查研究,并召开过多次不同形式的座谈会,通过专家评审,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等。
眼下,关于中成药调价的说法有很多,比如降价5%或是15%,或是发改委正在对新版基药的品种进行价格“摸底”,中成药降价可能会延后,意味着进入新版基药的中成药品种可能只需要经历一次降价,而非市场预期的两次降价等。
“从目前来看,这些基本上是业内分析或推测,至于发改委最终会怎么降,什么时候降,还没有明确的日程表。”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对于企业而言,调价窗口尚未开启,就可以抓紧时间反映自身压力,比如药材成本、人力成本、招标价格等,以免“降价等于下架”。
中药材网上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7日的一周中,受H7N9禽流感影响,部分清热解毒类药材品种行情出现波动。例如板蓝根从9.5元升到12元,青翘由28元上涨至31元,双花由65元升到110元上下,涨幅分别达到26%、10.7%、69.2%.
另外,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5月份升价品种571个,占总量50%.其中,涨幅在0~20%共276种,占比达48%;涨幅在20%~50%之间共201种,占比达35%;涨幅在50%~100%共73种,占比达13%;涨幅大于100%;共21种,占比达4%.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