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2011年全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市民中心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在这一年,深圳创造性地完成了医改基本任务,基本药物零价差为市民减轻药品费用负担近1亿元。而深圳市民看病费用仍在增长,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38.7元,较上年增长5.2%,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510.6元,较上年增长4.3%.为提高医疗服务,深圳加强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从27.1%下降到20.4%,并积极推行居民健康卡,将在年底推出全市统一预约挂号管理平台。
为市民减轻药品费用约1亿
2011年,全市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总计约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卫生事业费约39.6亿元,增长8.8%,固定资产投入约28.0亿元,增长12.0%.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江捍平指出,在过去的一年,深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性地完成医改基本任务。深圳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以社康中心为服务平台,以社保基金为支付渠道,面向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一年为市民减轻药品费用负担约1亿元。
根据市社保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底,社会医疗保险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03.99万人。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达到502.29万人,劳务工医疗保险达到513.31万人,少儿医疗保险88.39万人。参保人市内住院率99.872%,综合医保、住院医保、劳务工医保参保人住院费医保补偿率分别达到89%、86%、77%.
江捍平指出,通过三年医改,深圳巩固了全国一流的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全市总量的63.3%,社康中心次均诊疗服务费用为47.5元,基本解决市民就近就医和“大病外治”问题,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深圳将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由20元提高到40元,实施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全年有8612万人次就医
全市医疗机构今年共完成诊疗量861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其中,政府办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分别完成6818.1万人次、1793.8万人次,分别占总诊疗量的79.2%、20.8%,社会办医疗机构较上年下降0.8%.相比之下,深圳社区健康服务不断提高。目前,全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总数611家,全年共完成诊疗人次3230.4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4.9%,占全市总诊疗人次的37.5%.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量全年也达到1033.7万人次,共为244.8万重点人群进行系统管理和相应服务。
医疗资源的缺乏导致深圳医院的医生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据介绍,全市医院医生人均日担负诊疗人次为17.29人次,远远高于2010年全国医师人均日担负诊疗6.5人次的水平。
2011年,全市政府办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约为141.6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4%.不过,收入的增幅不抵业务支出增幅,业务支出约为150.51亿元,比上年增加18.4%.在业务收入中,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分别为86.78亿元、54.9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所占比例比上年下降了1.6%.
社康看病平均48元
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年增长幅度不超过4%是深圳医改的目标,但是随着CPI的增长,深圳看病费用要达到这个控制目标还需要努力。2011年,全市各级各类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38.7元,较上年增长5.2%,不过低于同期CPI5.7%的增幅,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510.6元,较上年增长4.3%.其中,院本部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84.4元。而社康中心看病是最便宜的,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47.5元,为全市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的34.3%
相比政府办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的128.4元,社会办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达到209.3元,比上年增长7.2%.不过,社会办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040.0元,要比政府办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6797.7元低。
由于病情严重程度、医疗条件、技术手段、收费水平等因素,不同级别的综合医院两费差异依然明显,市、区、街道综合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分别为234.5元、136.6元和84.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1%、3.0%、3.6%.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分别为11789.2元、7179.1元和4186.3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5%、4.6%、5.3%.
此外,深圳医保人群每诊疗人次费用低于非医保人群,而医保人群的住院费用则高于非医保人群。据介绍,全市医院医保人群和非医保人群每诊疗人次费用分别为94.3元和167.5元,其中政府办医院分别为91.6元和154.8元,低于社会办医院126.7元和235.4元;全市医院医保人群和非医保人群每出院者费用分别为7168.8元和6096.3元,其中政府办医院分别为7401.0元和6371.5元,高于社会办医院5155.6元和5002.5元。
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下降到20.4%
为缓解市民看病难,深圳也积极推进一些民惠民措施。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面,积极推行居民健康卡。2010年,卫人委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设了以社保IC卡为载体,面向社保人群的“居民健康卡”。2011年在居民健康卡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居民健康卡建设,推进了面向非医保人群采用银行联名卡为介质的健康卡建设。健康卡系统在全市24家医院同步建设中,12月底能完成10家主要医院的上线,通过健康卡建设,构建了统一的个人基础信息库、业务数据库和统计信息库等数据库标准,实现了一人一健康档案号、实现了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协同共享。
2011年12月30日,将按照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模式,对全市预约挂号资源进行了整合,推出全市统一预约挂号管理平台,利用固定电话、网站、手机、短信、自助终端等,多渠道为市民提供预约挂号服务,方便群众就医。据悉,目前已有73家医院接入预约挂号管理系统。
同时,还深入推广医疗标准化服务。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了卫生部发布的300多个临床路径管理标准,以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通过三个月的努力,使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从27.1%下降到20.4%.
近18万人在深圳出生
深圳是一个流动人口大市。到2011年底,深圳市计生统计口径人口为1370.98万人,户籍人口275.36万人,流入居住一个月以上流动人口1262.86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人口有1098.65万人,占87%.据介绍,经历了2009年的金融危机后,深圳市流动人口总量没有再创新高,但是,近三年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据悉,这是因为深圳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技术技能迁户等政策,让更多流动人口选择长期定居深圳,流动人口流动性趋缓。
同时,深圳人口性别比也不断下降,2011年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2.25,比去年同期下降0.27个比值。其中,户籍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0,比去年同期降低0.44个比值,进入正常区间值范围。流入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4.36,比去年同期降低0.79个比值,仍超出正常区间值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每年出生的人口不断增加。根据统计,2011年全市有174147人在深圳出生,其中户籍人口共出生41805人,比去年增长1463人,增幅1.84%.流动人口出生共132342人,增幅为24.80%.据悉,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流动人口出生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不仅统计了在深本地生育的出生人口,也统计了来深前在外地生育的出生人口。口径调整也使部分内地超生后来深逃避社会抚养费征收的人群被纳入统计,从而降低了政策生育率。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