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甘肃省榆中县三角城乡卫生院,农民张磊正为因化脓性扁桃体炎住院一星期的妻子办理出院手续。
“住院7天花了约700元,对我们农民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张磊说,好在全家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出院即可报销约450元。
张磊所在的榆中县位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榆中县卫生局副局长许爱民说,从2003年开始,新农合在中国乡村试点并推广,榆中县于2006年开始推行新农合,目前全县38万多农民中94%参加了新农合。
“现在农民每人出资30元,中央补助6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补助70元,即年人均统筹160元建立基金,对农民看病进行补偿。”许爱民说,榆中县农民在省、市、县、乡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看病,报销比例依次可达50%、60%、70%、75%,但不同级别医院住院门槛费和非报销类药物费用不能报销。
许爱民说,2006年刚推行新农合时,榆中县年人均统筹45元,其中个人仅缴纳10元。
随着人均统筹的增加,榆中县人均住院费用中实际报销的比例从2006年的28.26%上升到2009年的46.79%.2010年前10个月的实际补偿比也达到43%.
“报销比例的提高,得益于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许爱民说,因为报销比例提高,农民不敢住院的现象得到缓解,2006年农民住院率为2.94%,2009年达到了6.85%.
有了各级财政的支持,“农民看病找国家报销”这一过去从没听说过的事情如今变成了现实,让中国农民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许爱民听到过有的老农感叹:“国家政策比养儿子好,国家给钱,儿子要钱。”
榆中县三角城乡龚家屲村卫生所71岁的乡村医生范希平从医48年,他告诉记者,在新农合实施之前,不少农民明知自己得了重病,却因为昂贵的治疗费而不敢住院,只能硬扛着。
在榆中县,现在新农合年最高报销限额为5万元,是当地农民纯收入的15倍以上。范希平说,有了新农合,农民不再那么害怕住院治疗了。
2009年4月,以“回归公益性”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方案明确未来3年将投入8500亿元推进医改。
卫生部副部长张茅近日表示,截至目前政府已经投入5000亿元,“应该说,这两年政府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也解决了一些过去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卫生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新农合已经覆盖8.33亿人,城镇医保覆盖人口3.9亿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超过90%的人口,提前一年完成这一原定于2011年完成的目标。
除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国还在去年以来启动系列改革,着力改写“以药养医”导致的药价虚高、看病贵格局。
1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去年8月份以来,全国已有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明显减轻了群众用药负担。
榆中县按照国家要求,从2010年7月份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开始推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即307种国家基本药物由政府统一采购,向农民出售时按统一采购价出售,卫生院不再赚取差价,损失由政府补助和服务收费补偿,配送费用也免了。
榆中县三角城乡卫生院院长王文斌说:“从实际效果看,这一举措让农民看病费用至少可降低20%.”
王文斌所在的卫生院,刚完成改建而焕然一新。“现在条件好了,不仅床位翻了两三倍,住院和门诊不再混为一体,还有了专门的监护室,新设了针灸理疗等科室。”王文斌说。
据悉,从2006年开始,榆中县全县已有21个乡镇卫生院得到改建。2010年一年还有65个村卫生所得到中央4万元或市级财政3.36万元的补助进行改建。从2009年开始,中央给予榆中县43万人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费15元,正在建设中的榆中县中医院,国家一次投入就达2000万元。
在榆中县,农民报销的比例在升,看病的费用在降,设施、设备在变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卫生院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王文斌介绍,新农合推行前,三角城乡卫生院年收入不过10万元,2010年前10个月已上升到80多万元。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药品零差率销售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较大收支缺口,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的人才问题仍是一个较大“瓶颈”,一些乡镇卫生院运转仍存在困难。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落实补偿政策,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和发展。会议还确定要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
范希平说:“这条新闻我在电视上看了,中央对农村的卫生投入越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多。我们都盼着这些好政策快些落实。”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