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寒冷,上海已连续数日120急救出车突破千次。昨天,瑞金医院日门急诊量达到12000人次,中山医院超过11000人次,均属历史罕见。在一些大医院,看病排队等候时间延长,住院床位再度告急。
闻此消息,看病难在“两会”会场再次引起热议。代表委员们肯定了去年新一轮医改取得的成效,同时期望今年的医改“步子更大一些、思路再开拓一点”。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01/11)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今年在四家公立医院开展“医药分家”改革试点,“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一定会有所为”。
老百姓为啥不去社区医院看病
听说自己医院门急诊人数又创了纪录,市政协委员、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立刻去看了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值下午,门诊人不多,有几家还显得空荡荡的。他告诉记者,“上海的看病难问题,是个结构性矛盾,大医院总是‘挤破头’,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完全用起来。”
建议一:
社区医疗费应给百姓实惠
“老百姓有自己的选择,他不选社区医生,总有他的理由。”朱同玉分析了上海看病难的结构性矛盾后指出,目前的医保支付比例上,大医院和小医院只有5%的差距。“100元的药费里,小医院只比大医院便宜5元,费用上拉不开档次,老百姓自然都跑到大医院去了。”他建议,在医保支付额度上,社区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应进一步降低,要和三级医院自付比例有明显差距,让大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朱同玉说,小毛小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现在有限的专家门诊资源被过度消费、无序获得,“除了自付比率问题,还有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问题。”
建议二:
用机制吸引人才下社区
“我们医院每年是270万人的就诊量,但是只有1000多人是从社区医院转诊过来的。”朱同玉表示,如果每年能下沉70万普通慢性病人到社区,社区医院完全可以承担,而中山医院的门诊压力就可明显缓解。
从去年起,上海在部分区县试点“家庭医生制”,期望以此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制,引导市民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做家庭医生?朱同玉建议,大幅提高待遇,“英国一个有20年资历的家庭医生,年薪比专家教授高40%,而上海社区医生收入太低,人才都流向大医院。”据调查,上海家庭医生平均年收入为6万元,最低的4万元。
建议三:
市民可自由挑选家庭医生
对于目前一些区县划块、按居委会推行家庭医生的模式,朱委员建议,“能否打破这种计划分配体制,让老百姓自由挑选好的家庭医生,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社区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
他建议,建立家庭医生按签约家庭付费制度,一个医生签约的家庭越多,其收入就越高。他在提案中建议实施自由签约制度,允许市民根据家庭健康状况和家庭医生各自的专科专长,自由选择,合同一年一签,到期可以换人。
建议四:
为廉价经典药“开绿灯”
“医院如果不靠药品收入养活自己,廉价经典药就有大市场,群众的医药负担也自然减轻了。”何坚敏代表指出,应采取特殊政策,让廉价经典药能够更多在市场上存活,进入医院药房。
现行医疗体制下,药品收入是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药价直接与医院利润挂钩。医院愿意进价格较高的药品,这不仅使消费者用不上廉价经典药,也让生产企业遭遇尴尬。何坚敏建议,通过财政补贴、直接招标、统一配送,打通经典廉价药的产业链,使生产企业、流通渠道、医院、药房等都能有所收益。
门诊大病医保制度应加紧完善
市总就职工集中反映的看病问题提交提案
针对看病费用仍较高、社区卫生中心仅有基本药物等职工群众反映较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市总工会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就本市医改各项目标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了专题调研,向市政协提交《关于深化医改进程中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指出,职工群众对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和成效普遍持肯定意见,认为医改在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个保、综保、镇保人员先后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如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8万元,综合减负门槛降低,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再如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诊查费减免和688种基本药物制度后,就医费用进一步降低。
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主要集中问题,市总工会也做了分析。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较低,治疗手段有限,基本药物不能满足慢性病患者,导致其功能与职工群众期望尚有距离;还如,开药量不够、“代配药”只限于两次等。
市总工会呼吁本市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功能,加大医药卫生领域监管力度。特别是应加紧完善门诊大病医保制度,对当前大病重病进行细化、梳理,逐步将大病重病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且无替代的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纳入医保,扩大门诊大病医疗待遇覆盖范围,对确需继续治疗的大病重病取消大病门诊登记期限限制。
市总工会建议,基本药物制度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与需求状况,对目录范围进行动态调整及扩大调整,或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求适当配备少量比例的非基本药物,以满足职工群众的用药需求。
市总工会还建议,各有关部门组建监管中心,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活动的抽查、评估与监测。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各类自费项目,对自费项目比例和金额排名居前的医疗机构进行公示。对涉嫌商业贿赂或医药回扣的事件,坚决加大打击力度。
两会民生访谈
今年四家医院率先试点“医药分家”
——专访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
“去年开了个好头,今年一定会步子再大一点,请大家拭目以待。”昨天,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委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解读今年上海医改重点推进工作。
四家新医院
先行先试医药分家
目前,上海市中心每天聚集大量病人就医,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就医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徐建光介绍,为了增加供给,上海在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率先启动“5+3+1”工程,在郊区投资兴建一批新医院。今年下半年,四家新建医院率先投入竣工使用:华山医院北院、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瑞金医院北院和仁济医院南院。
徐建光透露,新启用的四家医院将率先试点“医药分家”制度改革。他介绍,四家医院将作为公立医院改革样本,制定一个综合改革方案,其中包括管办分开、盈利和非盈利项目剥离。“最理想的状态是医院不设药房,让医院不从药品加成中获利。”药品从公立医院剥离,医院少了15%的加成率,这意味着政府财政要全额补足。
公共卫生投入
确保逐年递增
徐建光介绍,上海今年还将重点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免费向市民提供的服务,新增新生儿疾病筛查、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60岁以上老人接种肺炎疫苗。
“今年在去年基础上,用于公共医疗的建设经费投入再递增30%.”徐建光说,近年来财政用于医疗建设费用每年都保持这一递增速度。“我们帮公立医院解决后顾之忧,不用整天想着挣钱,就能全心全意体现公益性,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
新农合筹资水平提至1200元
徐建光说,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争取达到1200元。门诊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为80%、70%、60%和50%.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为80%、70%和50%.封顶线不低于上年辖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尿毒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按照住院补偿政策执行。
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