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综合辅导
  • 2014年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基础知识

    作者: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11

    2014年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基础知识:

    A型题

    1.下列各项,不属苦味药作用的是

    A.通泄

    B.降泄

    C.燥湿

    D.清泄

    E.行气

    1.E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2.具有沉降性质的性昧

    A.苦,温

    B.辛,温

    C.苦,寒

    D.甘,寒

    E.成,温

    C

    古云:“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阳则升,阴则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谅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3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A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又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守中、同阳救逆的功效;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像这类同类相须配伍应用的例证,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4.下列各药,入汤剂用法错误的是 医学教育|网整理

    A.滑石布包入汤剂

    B.琥珀入汤剂先煎

    C.钩藤入汤剂后下

    D.雷丸研末冷开水调服

    E.麝香入丸散服

    B

    琥珀

    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应用: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入心、肝二经,质重而镇,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2.痛经经闭,心腹刺痛,癥瘕积聚。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作用。

    3.淋证,癃闭。有利尿通淋作用。

    4.疮痈肿毒。内服能活血消肿,外用可生肌敛疮。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

    5.外感风寒表证、外感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组是

    A.麻黄、桂枝

    B.紫苏、生姜

    C.细辛、白芷

    D.荆芥、防风

    E.羌活、独活

    D

    荆芥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6.下列各项,不属蝉蜕功效的是

    A.疏散风热

    B.透疹止痒

    C.息风止痉

    D.明目退翳

    E.宣通鼻窍

    E

    蝉蜕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7.长于治疗脾胃清阳之气而治疗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的药物是

    A.葛根

    B.薄荷

    C.桑叶

    D.芦根

    E.天花粉

    7.A

    葛根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 医学教育|网整理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

    2.麻疹不透。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

    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8.下列选项,不属苦参功效的是

    A.燥湿

    B.利尿

    C.清热解毒

    D.杀虫止痒

    E.凉血化瘀

    E

    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应用:

    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能清热燥湿而治胃肠湿热所致泄泻、痢疾。

    2……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的常用药。

    3.湿热小便不利。既能清热,又能利尿,可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9.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

    A.清热解毒,燥湿

    B.清热解毒,凉血

    C.清热解毒,利湿

    D.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E.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B

    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10.大黄和虎杖均具有的功效是

    A.活血,通便,解毒,止咳

    B.活血,利湿,解毒,止痛

    C.活血,通便,利湿,止血

    D.活血,解毒,通便,退黄

    E.活血,止痛,止痉,解毒

    D

    大黄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清利湿热。

    虎杖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11火麻仁入汤剂的剂量是

    A.3~5g

    B.5~8g

    C.8~10g

    D.10~15g

    E.15~20g

    11.D

    火麻仁

    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应用:肠燥便秘。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证。单用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入煎。

    12.既舒筋活络,又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A.独活

    B.秦艽

    C.木瓜

    D.威灵仙

    E.五加皮

    C

    木瓜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

    1.风湿痹痛。能祛湿除痹,尤为湿痹筋脉拘挛要药。

    2.脚气水肿。为脚气水肿常用药,多配吴茱萸、槟榔、苏叶等。

    3.吐泻转筋。味酸入肝,舒筋活络而缓挛急。

    4.消化不良,津伤口渴。有消食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

    13.治疗风湿日久,累及肝肾的首选药组是

    A.羌活、独活

    B.五加皮、桑寄生

    C.秦艽、薏苡仁

    D.防己、白术

    E.苍术、黄柏

    B

    五加皮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应用:

    1.风湿痹证。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2.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能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软者,常与杜仲、牛膝等配伍。

    3.水肿、脚气浮肿。能温肾而除湿利水。治水肿,小便不利,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桑寄生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风湿痹证。祛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常与独活、杜仲、牛膝、桂心等同用。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能补肝肾,养血而固冲任,安胎。每与阿胶、续断、当归、香附等配伍。

    3.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4性微温而善于芳香化湿的药物是

    A.香薷

    B.佩兰

    C.砂仁

    D.豆蔻

    E.藿香

    E

    藿香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

    1.湿滞中焦。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多用于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

    2.呕吐。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

    3.暑湿或湿温初起。既能化湿,又可解暑。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15.可用于暑湿泄泻,利小便以实大便的药物是

    A.茵陈

    B.通草

    C.瞿麦

    D.车前子

    E.海金沙

    C

    瞿麦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应用:

    1.淋证。能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有利尿通淋之功,为治淋常用药,尤以热淋最为适宜。

    2.闭经,月经不调。能破血通经,对于血热瘀阻之经闭或月经不调尤宜。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16.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功效的药组是

    A.葫芦、冬瓜皮

    B.茯苓、赤小豆

    C.瞿麦、石韦

    D.灯心草、冬葵子

    E.茵陈、金钱草

    E

    茵陈

    功效:清利湿热,利湿退黄。

    应用:

    1.黄疸。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

    2.湿疹瘙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金钱草

    功效: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应用:

    1.湿热黄疸。清肝胆之火,又能除下焦湿热。常与茵陈、栀子、虎杖等同用。

    2.石淋,热淋。善消结石,尤宜于治疗石淋。

    3.痈肿疔疮、毒蛇咬伤。有解毒消肿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17.下列各项,不属附子主治病证的是

    A.亡阳欲脱,肢冷脉微

    B.寒凝血瘀,经闭阴疽

    C.命门火衰,阳痿早泄

    D.中寒腹痛,阴寒水肿

    E.阳虚外感,寒痹刺痛

    17.B

    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常与干姜、甘草同用。

    2.阳虚证。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寒痹证。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18.既善疏肝,又能暖肝的药物是

    A.肉桂

    B.花椒

    C.香附

    D.山茱萸

    E.吴茱萸

    E

    吴茱萸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寒凝疼痛。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

    2.胃寒呕吐。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

    3.虚寒泄泻。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故不宜多服久服,阴虚有热者忌服。

    19.功用与枳实相同,但作用较缓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的药物是

    A.佛手

    B.枳壳

    C.木香

    D.陈皮

    E.香橼

    B

    枳壳

    【性味】苦、辛、酸,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官脱垂。

    【用法用量】3~9g.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20.青皮具有的功效是

    A.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B.破气散结,疏肝行滞

    C.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D.疏肝破气,化痰除痞

    E.疏肝破气,散结消痞

    A

    青皮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应用:

    1.肝郁气滞证。尤宜于治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肿痛。

    2.气滞脘腹疼痛。入胃而行气止痛。

    3.食积腹痛。有消积化滞、和降胃气、行气止痛之功。

    4.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9g.醋炙疏肝止痛力强。

    21.既能消食健胃,又能回乳消胀的药物是

    A.神曲

    B.山楂

    C.谷芽

    D.麦芽

    E.鸡内金

    D

    麦芽

    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

    1.米面薯芋食滞证。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

    2.断乳、乳房胀痛。有回乳之功。

    3.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

    使用注意: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22.槟榔的用法是

    A.驱杀绦虫,宜研末,用温开水送服

    B.驱杀绦虫,用冷开水调,饭后服

    C.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年者

    D.驱杀姜片虫,宜文火久煎

    E.治疗疥癣,宜研末,用醋或蜂蜜涂患处

    C

    槟榔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

    1.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对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都有驱杀作用,并以泻下作用驱除虫体为其优点。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兼能缓泻通便。

    3.水肿,脚气肿痛。既能利水,又能行气,气行则助水运。

    4.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23.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散瘀解毒消痈的药物是

    A.生地黄、牡丹皮

    B.赤芍、紫草

    C.金银花、连翘

    D.大蓟、小蓟

    E.侧柏叶、茜草

    D

    大蓟与小蓟

    共同点:均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治血热出血症和热毒痈肿,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作用强,多治疗吐血、咯血及崩漏;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作用弱,但兼能利尿,治疗尿血、血淋为优。

    24.五灵脂具有的功效是

    A.止血,化瘀,止痛

    B.止血,温胃,行气

    C.止血,敛肺,下气

    D.止血,敛肺,止咳

    E.止泻,活血,定痛

    A

    五灵脂

    功效: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应用:

    1.瘀血阻滞痛证。专入肝经血分,善于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为用。

    2.瘀血阻滞出血证。炒用,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止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出血,妇女崩漏经多,色紫多块,少腹刺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包煎。

    使用注意:血虚无瘀及孕妇慎用。“十九畏”认为人参畏五灵脂,一般不宜同用。

    25.炮姜的用法禁忌,正确的是

    A.孕妇忌用

    B.孕妇慎用

    C.脾胃虚寒者慎用

    D.热证火旺之出血证忌用

    E.阳虚畏寒者慎用

    D

    炮姜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应用:

    1.出血证。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

    2.腹痛、腹泻。善暖脾胃,能温中止痛止泻,用于虚寒性腹痛、腹泻。

    用法用量:煎服,3~10g.

    26.下列各项,不具有行气功效的药物是

    A.川芎

    B.郁金

    C.延胡索

    D.三棱

    E.五灵脂

    E

    五灵脂

    功效: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应用:

    1.瘀血阻滞痛证。专入肝经血分,善于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为用。

    2.瘀血阻滞出血证。炒用,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止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出血,妇女崩漏经多,色紫多块,少腹刺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包煎。

    使用注意:血虚无瘀及孕妇慎用。“十九畏”认为人参畏五灵脂,一般不宜同用。

    27.川牛膝和怀牛膝功效的主要不同点是

    A.川牛膝偏清上部火热,怀牛膝偏清下部湿热

    B.川牛膝偏补肝肾,怀牛膝偏祛风湿

    C.川牛膝偏活血通经,怀牛膝偏利尿通淋

    D.川牛膝偏强腰膝,怀牛膝偏活血通经

    E.川牛膝活血通经力强,怀牛隙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E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

    共同点: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下行。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同治血滞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关节痹痛、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淋浊涩痛、吐血、衄血、尿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及头痛眩晕等。

    不同点:怀牛膝多制用,善补肝肾、强筋骨,又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筋骨无力,以及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者;川牛膝多生用,又能通利关节,凡风湿痹痛无论属寒属热均可选用。

    28.即可活血祛瘀,又可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A.桃仁

    B.杏仁

    C.柏子仁

    D.苏子

    E.红花

    A

    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应用:

    1.瘀血阻滞诸证。善泄血滞,祛瘀力强,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证的常用药。常与红花相须为用。

    2.肺痈,肠痈。活血祛瘀以消痈。

    3.肠燥便秘。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4.咳嗽气喘。能降肺气,止咳平喘。

    用法用量: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本品有毒,不可过量。

    29.下列各项,不属桔梗主治病证的是

    A.肺痈

    B.咳嗽

    C.咽痛

    D.痰证

    E.眩晕

    E

    桔梗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

    应用:。

    2.咽喉肿痛,失音。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同用。

    3.肺痈吐脓。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可配甘草同用。

    4.癃闭、便秘。宣开肺气而通二便。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30.朱砂入药的正确炮制方法是

    A.水飞

    B.炙

    C.煅

    D.煨

    E.淬

    A

    朱砂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应用: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专入心经,既可重镇安神,又能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可治心火亢盛,内扰神明之心神不宁、惊悸怔忡、烦躁不眠者,宜与黄连、栀子、磁石、麦冬等合用。

    2.惊风,癫痫。质重而镇,略有镇惊止痉之功。常与牛黄、麝香等开窍、息风药同用。

    3.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不论内服、外用,均有清热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g,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孕妇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

    31.具有镇静安神,利尿通淋功效的药物是

    A.朱砂

    B.磁石

    C.琥珀

    D.龙骨

    E.牡蛎

    C

    琥珀

    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应用: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入心、肝二经,质重而镇,具有镇惊安神功效。

    2.痛经经闭,心腹刺痛,癥瘕积聚。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作用。

    3.淋证,癃闭。有利尿通淋作用。

    4.疮痈肿毒。内服能活血消肿,外用可生肌敛疮。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

    32.具有养心安神,敛汗功效的药物是

    A.酸枣仁

    B.莲子

    C.远志

    D.合欢皮

    E.夜交藤

    A

    酸枣仁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止渴。

    应用:

    1.心悸失眠。能养心阴,益肝血,为养心安神要药。主治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心悸失眠,常与当归、白芍、何首乌、龙眼肉等同用。

    2.自汗,盗汗。味酸能敛而有收敛止汗之功效,与五味子、山茱萸、黄芪等同用。3伤津口渴咽干。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15~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

    33.既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A.牛黄

    B.草决明

    C.羚羊角

    D.龙胆

    E.石决明

    C

    羚羊角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解热,镇痛。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善能清泄肝热,平肝息风,镇惊解痉,为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常配钩藤、白芍、菊花同用。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常与石决明、龟甲、生地、菊花等同用。

    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善清泻肝火而明目。常与决明子、黄芩、龙胆草、车前子等同用。

    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常与石膏、寒水石、麝香等配伍。

    5.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34既能清热定惊。又能平喘、通络利尿的药物是

    A.地龙

    B.全蝎

    C.蜈蚣

    D.钩藤

    E.僵蚕

    A

    地龙

    功效: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

    应用:

    1.高热惊痫,癫狂。既能息风止痉,又善于清热定惊,适用于热极生风所致的神昏谵语、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或癫痫、癫狂等症。

    2.气虚血滞,半身不遂。善于通行经络,常与黄芪、当归、川芎等配伍。

    3.痹证。性寒清热,尤适用于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常与防己、秦艽、忍冬藤、桑枝等配伍。

    4.肺热哮喘。长于清肺平喘。

    5.小便不利,尿闭不通。能清热结而利水道。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10~20g.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35.下列选项,不属天麻和全蝎主治病证的是

    A.小儿急惊

    B.脾虚慢惊

    C.肝阳眩晕

    D.风湿痹证

    E.破伤风证

    C

    天麻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药性平和,可用治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常与羚羊角、钩藤、全蝎等息风止痉药同用。

    2.眩晕,头痛。既息肝风,又平肝阳,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不论虚证、实证,随不同配伍皆可应用。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可与没药、制乌头、麝香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冲服,每次1~1.5g.

    全蝎

    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1.痉挛抽搐。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为治痉挛抽搐之要药,用治各种原因之惊风、痉挛抽搐,常与蜈蚣同用。

    2.疮疡肿毒,瘰疬结核。有散结、攻毒之功,多作外敷用。

    3.风湿顽痹。善于通络止痛,对风寒湿痹久治不愈,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顽痹,作用颇佳。

    4.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搜风通络止痛之效较强,用治偏正头痛,单味研末吞服即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36下列各项,不属冰片主治病证的是

    A.热病闭证神昏

    B.目赤肿痛

    C.寒闭神昏

    D.喉痹口疮

    E.疮疡肿痛,水火烫伤

    C

    冰片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应用:

    1.闭证神昏。功似麝香但力较弱,二者常相须为用。冰片性偏寒凉,为凉开之品,宜用于热病神昏。

    2.目赤肿痛,喉痹口疮。有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明目退翳、消肿之功,为五官科常用药。

    3.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有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作用,外用清热消肿、生肌敛疮方中均用冰片。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37.具有养肝明目,止泻安胎功效的药物是

    A.补骨脂

    B.菟丝子

    C.益智

    D.肉苁蓉

    E.草河车

    37.B

    菟丝子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与菟丝子、炒杜仲等分,合山药为丸服。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能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而明目,常与熟地、车前子同用。

    3.脾肾阳虚,便溏泄泻。能补肾益脾止泻。治脾虚便溏,与人参、白术、补骨脂为丸服。

    4.肾虚胎动不安。能补肝肾安胎,常以本品与续断、桑寄生、阿胶同用。

    5.肾虚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38.白术的主治病证是

    A.气虚自汗

    B.阴虚盗汗

    C.阳虚冷汗

    D.高热大汗

    E.大汗亡阳

    A

    白术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

    2.气虚自汗。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宜与黄芪、防风等配伍。

    3.脾虚胎动不安。能益气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用。

    39.补骨脂具有的功效是

    A.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明目止泻,纳气平喘

    B.补肾壮阳,固精缩尿,祛风除湿,纳气平喘

    C.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止汗安胎,纳气平喘

    D.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E.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润肠通便,纳气平喘

    D

    补骨脂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

    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善壮肾阳、暖水脏,常与菟丝子、胡桃肉、沉香等同用,治肾虚阳痿。

    2.肾虚遗精、遗尿、尿频。兼有涩性,善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单用有效,亦可随证配伍他药。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能壮肾阳、暖脾阳、收涩以止泻,与肉豆蔻等同用。

    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能补肾助阳,纳气平喘,多配伍胡桃肉、蜂蜜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40.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功效的药物是

    A.瓦楞子

    B.牡蛎

    C.乌贼骨

    D.赤石脂

    E.禹余粮

    D

    赤石脂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应用:

    1.久泻,久痢。长于涩肠止泻,尚可止血,为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为用。

    2.崩漏,便血。能收敛止血,以崩漏、便血者为多用。

    3.疮疡久溃。外用有收湿敛疮生肌的功效。治疮疡久溃不敛,可与龙骨、乳香、没药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2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

    使用注意:湿热积滞泻痢者忌服。孕妇慎用。畏官桂。

    41.蟾酥具有的功效是

    A.杀虫,解毒,止痛

    B.清热,开窍醒神

    C.解毒消痈,敛疮

    D.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E.消痈止痛,蚀疮

    D

    蟾酥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42.列选项,不属治疗梅毒的药物是

    A.大风子

    B.苦参

    C.硼砂

    D.轻粉

    E.茯苓

    C

    硼砂

    功效: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应用:

    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能清热解毒,消肿防腐,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较多外用。若配伍冰片、玄明粉、朱砂同用,可治咽喉、口齿肿痛。

    2.痰热咳嗽。内服可清肺化痰,较宜于痰热咳嗽并有咽喉肿痛者。与沙参、玄参、贝母、瓜蒌、黄芩等同用。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本品以外用为主,内服宜慎。

    方剂学

    A型题

    1由大承气汤化裁为小承气汤属于

    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药昧加减与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

    D

    药味加减的变化。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方剂的功效相应发生变化。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冲服。

    【鉴别】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皆为大承气汤类方。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后纳芒硝,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之力较大承气汤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2.败毒散中配伍人参的用意是

    A.补气培土生金

    B.扶正鼓邪外出

    C.益气以资汗源

    D.益气以利血行

    E.益气以助固表

    B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用法】散剂。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组方原理】本证为正气素虚,风寒湿邪袭于肌表所致。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用通治一身风寒湿邪,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柴胡解肌透邪行气,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加强止痛之力,共为臣药。桔梗宣肺利膈,枳壳理气宽中,二药相伍,一升一降,畅通胸膈气机;前胡化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俱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共为佐使药。方中人参为佐,益气扶正,驱邪外出,并寓防邪复人之义。喻嘉言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故称此为“逆流挽舟”法。

    【常用加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3.败毒散的功用是

    A.益气解表,理气化泼

    B.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E.宜肺降气,清热化痰

    C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用法】散剂。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组方原理】本证为正气素虚,风寒湿邪袭于肌表所致。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用通治一身风寒湿邪,为君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柴胡解肌透邪行气,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加强止痛之力,共为臣药。桔梗宣肺利膈,枳壳理气宽中,二药相伍,一升一降,畅通胸膈气机;前胡化痰止咳;茯苓渗湿消痰,俱为佐药。生姜、薄荷为引,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益气和中,共为佐使药。方中人参为佐,益气扶正,驱邪外出,并寓防邪复人之义。喻嘉言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故称此为“逆流挽舟”法。

    【常用加减】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4.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是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

    E

    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用法】捣为散。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内药末。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2.实水。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组方原理】本证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宜攻逐水饮。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为君药。大戟善泻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为臣药。以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既可益气护胃,培土制水,使下不伤正,又可缓和诸药毒峻之性。四药合用,共成峻下逐水之剂。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峻猛,孕妇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宜清晨空腹时服用,并从小量开始,据病情增减用量。若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次日可渐加量再服,以快利为度;若体虚邪实者,可与健脾补益之剂交替使用;若服药得快利后,当食粥以保养脾胃。

    5.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

    A.阳明腑实,气阴不足

    B.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C.阳明腑实,津液不足

    D.热结里实,气阴不足

    E.热结里实,津液不足

    B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当归人参甘草

    【用法】加桔梗一撮、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水煎,芒硝冲服。

    【功用】攻下热结,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肢厥,舌苔焦黑,脉虚。

    【组方原理】本证因邪热与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治当泻热通便,补气养血。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攻下热结,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急下存阴。人参、当归益气补血,使攻邪不伤正。桔梗开肺气以利大肠,与大黄配伍,上宣下通,以降为主。姜、枣、草补益脾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

    【附方】新加黄龙汤取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配伍玄参、麦冬、生地、海参滋阴增液,人参、当归、甘草益气养血。新加黄龙汤攻下之力较缓,而滋阴增液之力较强,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里实而兼气阴不足之便秘。

    6.下列各项,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

    A.腰膝酸软

    B.大便秘结

    C.小便清长

    D.舌燥少津

    E.脉象沉迟

    D

    济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三至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二至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精亏之大便秘结。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组方原理】本证由肾虚开阖失司所致。治宜补肾益精,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为君药,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牛膝补肾益精,引药下行,共为臣药。枳壳宽肠下气,升麻轻宣升清。两药相伍,使清阳升,浊阴降,有“欲降先升”之妙。泽泻甘淡渗利,分泄肾浊,伍枳壳,使浊阴降而大便自通,以上共为佐药。

    【鉴别】麻子仁丸与济川煎同治津液不足之便秘。但麻子仁丸证为肠胃燥热所致,以麻子仁、芍药、杏仁等润肠药与小承气汤合方,重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而济川煎证为肾虚津亏而成,以肉苁蓉、当归等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之品配伍升麻、泽泻等升清降浊药,重在补肾益精,养血润肠,主治肾虚津亏之便秘。

    7.小柴胡汤和蒿芩清胆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陈皮、大枣

    B.竹茹、黄芩

    C.半夏、甘草

    D.黄芩、青黛

    E.枳壳、滑石

    C

    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去滓再煎,温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组方原理】本证由邪入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或妇人经水适断,邪热乘虚传入血室,热与血结,少阳经气不利。邪在表里之间,治宜和解之法。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方中柴胡透少阳之邪,又疏散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芩清泻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与黄芩相伍,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又佐入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生姜、大枣合用,又可调和脾胃,兼顾表里。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常用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清热理气宽胸;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生津止渴;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胁下痞硬,是气滞痰凝,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不渴,外有微热,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参,加桂枝以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饮,宜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钱(包)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疼,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组方原理】本证为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中青蒿之嫩芽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湿;黄芩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清少阳之热,又祛少阳之湿,共为君药。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赤茯苓清热利湿,健脾和胃,为臣药。枳壳行气宽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共为佐药。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用为佐使药。‘

    8.痛泻要方中配伍防风的主要用意是

    A.祛风胜湿

    B.散肝舒脾

    C.燥湿止痛

    D.补脾柔肝

    E.疏风散寒

    B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白术三两白芍药二两陈皮一两五钱防风一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组方原理】本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所致。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与白术、白芍相伍,辛香以疏肝,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为佐使之用。

    【鉴别】逍遥散与痛泻要方均可治肝郁脾虚之证。但痛泻要方以治脾为主,兼事柔肝,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逍遥散疏肝与健脾之力相当,又有养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9.芍药汤与白头翁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甘草

    B.黄芩

    C.黄柏

    D.黄连

    E.大黄

    D.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槟榔木香甘草(炙)各二钱大黄三钱黄芩半两官桂二钱半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黄连、黄芩燥湿清热,合而清肠中湿热,为君。重用芍药养血和营,柔肝缓急;配以当归养血活血,即“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乃“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四药调和气血,为臣药。佐入大黄泻热导滞,兼破瘀活血,属“通因通用”之法。少佐肉桂,取其辛热之性,既防苦寒药伤中及冰伏湿遏,又助归芍以行血。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配能缓急止痛。本方清热燥湿与攻下积滞合用,柔肝理脾与调气和血并施。

    【鉴别】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同治痢疾。但芍药汤用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止痢之品配伍行气调血药,主治湿热并重、气血不和之痢疾,症见便脓血,赤白相兼。白头翁汤用白头翁等清热凉血止痢之品,主治热重于湿、热毒深陷血分之痢疾,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10.白虎汤中配伍粳米、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健脾益气

    B.健脾止泻

    C.益气和中

    D.益胃生津

    E.调和药性

    D.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用法】以水煮米熟汤成,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方原理】本证乃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传入气分之热盛证。治当清热生津。方中重用石膏为君,清阳明、气分大热,又止渴除烦。臣以知母,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君臣相须为用,为清气分大热之最佳配伍。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均为佐药。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药。

    【常用加减】若胃热津伤明显而见烦渴引饮,甚或消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胃热化燥成实而兼见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而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即本方加人参,主治气分热盛,气津两伤,兼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及暑病见有身大热,属气津两伤者;白虎加桂枝汤,为本方加桂枝,主治温疟,症见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以及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白虎加苍术汤,为本方加苍术,主治湿温病,症见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以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11.下列方剂中可用治斑疹隐隐的是

    A.十灰散

    B.消风散

    C.清营汤

    D.桃核承气汤

    E.犀角地黄汤

    C.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三钱(水牛角代)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带心)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邪热入营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或细数。

    【组方原理】本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宜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方用犀角(水牛角代)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生地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即为增液汤,养阴生津,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佐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芳香透散,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宗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黄连清心解毒;竹叶心专清心热;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散瘀以防血与热结,为佐药。本方以清营解毒为主,养阴生津与透热转气为辅。

    1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的功用是

    A.清暑益气,和胃止呕

    B.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D.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E.清暑益气,除湿健脾

    C.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暑热耗伤气津所致。治当清热解暑,养阴生津。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泻火以助清热之力;知母泻火滋阴;竹叶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用为佐使药。

    【鉴别】清暑益气汤与竹叶石膏汤皆可治暑热耗伤气津之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脉虚数等。但竹叶石膏汤以石膏与麦冬为主,功善清热泻火养阴,辅以人参、半夏调和脾胃,重在清解余热,兼以益气生津和胃。清暑益气汤以西洋参、石斛、麦冬为主,功善补养气阴,重在益气养阴生津。

    14.下列方剂中重用生姜的是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实脾散

    D.健脾丸

    E.温经汤

    B.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1.胃寒呕吐证。食谷欲呕,或兼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舌淡,脉沉弦而迟。

    2.肝寒上逆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巅顶痛甚,舌淡,脉沉弦。

    3.肾寒上逆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舌淡,脉沉细。

    【组方原理】本方主治证病机同属虚寒之邪上逆犯胃所致。治当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上可温胃寒,下可暖肝肾,又能降逆止呕,一药三擅其功而为君。重用生姜为臣,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佐以人参补益脾胃之虚;佐使以大枣,益气补脾,调和药性。全方肝、肾、胃同治,温、降、补并施。

    【鉴别】

    1.理中丸与吴茱萸汤均可治中焦虚寒证。但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为治脾胃虚寒,腹痛吐利之基础方。吴茱萸汤以温胃降逆为主,兼补中虚,为治胃寒呕吐、肝寒及肾寒上逆之经典方。

    2.吴茱萸汤与左金丸皆治肝木犯胃之呕吐。但吴茱萸汤所治为肝寒上犯于胃而致胃脘疼痛,吞酸嘈杂,呕吐涎沫等。左金丸所治则为肝火犯胃之嘈杂吞酸,呕吐口苦等。

    15.下列方剂组成中不含有生姜、大枣的是

    A.桂枝汤

    B.理中丸

    C.吴茱萸汤

    D.小建中汤

    E.炙甘草汤

    B.

    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用法】为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或清稀。

    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中焦虚寒者。

    【组方原理】本证或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因寒凉伤及脾胃,或因外寒直中中焦所致。治当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以干姜为君,温阳散寒。人参为臣,补益脾气。佐以白术燥湿运脾,与干姜相配,一温一燥,可使脾阳强,湿浊化,运化复常。佐使炙甘草,助人参、白术补脾益气;与干姜相配,辛甘化阳,以增强散寒之力;又可调和诸药。全方一温一补一燥,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寓补,兼以燥湿。胸痹、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涎唾多等病证属中阳不足者,应用本方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是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之理……

    【附方】附子理中丸,本方加附子;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沉寒痼冷,或脾肾虚寒证,症见脘腹冷痛,手足厥寒,呕吐泄利,或霍乱吐利转筋等。桂枝人参汤,本方加桂枝;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邪者。

    16.含有生地、阿胶的方剂是

    A.一贯煎

    B.猪苓汤

    C.温经汤

    D.炙甘草汤

    E.地黄饮子

    D.

    炙甘草汤(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至于虚劳肺痿,亦为气血阴阳皆亏所致。治宜补养阴阳气血。方中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臣以炙甘草益气养心;麦门冬滋养心阴;桂枝温通心阳。三药与生地相伍,可收气血阴阳并补之效。佐以人参补中益气;阿胶滋阴养血;麻仁滋阴润燥;大枣益气养血;生姜合桂枝以温通阳气,配大枣益脾胃,调阴阳,和气血。加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势。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常用加减】若气虚偏重,可加黄芪;血虚偏重,加熟地、当归;阳虚者易桂枝为肉桂,甚者可加鹿角胶、熟附子。

    【附方】加减复脉汤由炙甘草汤化裁而成。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去益气温阳之人参、大枣、桂枝、生姜,加养血敛阴之白芍,变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为滋阴养液之方。

    【鉴别】炙甘草汤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气阴两虚之久咳不已。但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温补;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但伍用收敛之五味子,故止咳之功较著,偏于清补。

    17.肾气丸原方中干地黄与炮附子的用量比例是

    A.8:1

    B.6:1

    C.4:1

    D.2:1

    E.1:1

    A.

    肾气丸《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

    【用法】蜜丸。

    【功用】补肾助阳化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组方原理】本证皆由肾精不足,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所致。治宜滋养肾精,温补肾气。方用干地黄(今用熟地)为君,滋补肾阴,益精填髓。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健脾气,固肾精;附子、桂枝温肾助阳,鼓舞肾气,于“阴中求阳”,共为臣药。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浮阳,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之功。全方“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常用加减】现多将干地黄易为熟地,桂枝改为肉桂。若用于肾阳虚衰,阳事痿弱者,宜加淫羊藿、巴戟天补肾壮阳。

    【附方】加味肾气丸由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而成,但方中熟地等用量锐减,而附子之量倍增,重在温阳利水,补肾之力较轻,主治阳虚水肿而肾虚不著者。

    18.大补阴丸中体现“滋阴降火”配伍意义的药物是

    A.沙参、麦冬

    B.黄柏、知母

    C.熟地、山药

    D.枸杞、当归

    E.栀子、苦参

    B.

    大补阴丸(大补丸)《丹溪心法》

    【组成】熟地黄龟板各六两黄柏知母各四两

    【用法】为末,猪脊髓适量蒸熟,捣泥,炼蜜为丸。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组方原理】本证由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所致。治宜大补真阴以治本,降火以治标。方用熟地滋补真阴,填精益髓;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健骨。二药补阴固本,滋水制火,共为君药。黄柏降相火;知母泻火滋阴。二药相须为用,善清降阴虚之火,为臣药。猪脊髓补髓养阴,蜂蜜补中润燥,共增滋补真阴之效,为佐药。

    【常用加减】若阴虚较重者,加天门冬、玄参,滋阴并降火;遗精者加金樱子、山萸肉、沙苑子,补肾涩精;盗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以潜阳敛汗。

    【鉴别】六味地黄丸与大补阴丸均属滋阴降火之剂。但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降火之功稍逊,适于阴虚而虚火较轻者;而大补阴丸滋阴与降火并重,适于阴虚火旺俱甚者。

    19.真人养脏汤中配伍诃子的用意是

    A.涩肠止泻

    B.下气消胀

    C.下气消痰

    D.清肺利咽

    E.敛肺止咳

    A.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肉豆蔻半两肉桂甘草(炙)各八钱白芍药一两六钱木香一两四钱诃子一两二钱罂粟壳三两六钱

    【用法】汤剂。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组方原理】本证之久泻久痢,因脾肾虚寒,关门不固所致。治当涩肠固脱治标为主,温补脾肾治本为辅。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固脱,为君药。肉豆蔻温中涩肠;诃子涩肠止泻,共为臣药。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补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木香理气醒脾,又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20.牡蛎散的主治病证是

    A.风寒表虚之自汗证

    B.阳明壮热之大汗证

    C.阴虚火旺之盗汗证

    D.体虚之自汗盗汗证

    E.肺卫气虚之自汗证

    D.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各一两

    【用法】为粗散,加小麦,水煎服。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自汗,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组方原理】本方证由气虚卫外不固,心阳不潜所致。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

    【鉴别】牡蛎散与玉屏风散均具固表止汗之功。但牡蛎散固表敛汗之力较强,主治卫气不固,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属标本兼治之法;玉屏风散健脾益气之力较大,主治表虚自汗或体虚易感风邪者,属治本之法。

    21.酸枣仁汤的功用是

    A.养心安神,滋阴补肾

    B.补肾宁心,益智安神

    C.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D.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E.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C.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组方原理】本证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中重用酸枣仁补肝养血,宁心安神,为君药。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为臣药。川芎伍枣仁,辛散与酸收并用,具养血调肝之妙,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为佐使。

    22.归脾汤与天王补心丹均具有的作用是

    A.补肺

    B.养肝

    C.滋肾

    D.养心

    E.健脾

    D.

    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一钱人参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沥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方原理】本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补脾益气,助黄芪补脾益气之力;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二药助龙眼肉补心血,安神志,均为臣药。佐以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更佐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炙甘草补益心脾,并调和诸药,为佐使。姜枣调和脾胃。全方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

    【常用加减】若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炮姜炭、艾叶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酌加生地炭、地榆炭以凉血止血。

    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各五钱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各一两生地黄四两

    【用法】为丸,朱砂水飞为衣,温水或桂圆肉煎汤送服。

    【功用】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天冬、麦冬滋阴清热;当归补血润燥;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共为臣。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生血,安神益智;五味子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使补而不滞;朱砂镇心安神,共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为使。

    【鉴别】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二方同治阴血亏虚之虚烦不眠。但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配伍二冬、玄参等大队滋阴清热药以滋补心肾之阴,以补心为主,主治以阴虚内热为主的心神不安证;柏子养心丸重用柏子仁与枸杞子配伍熟地黄、当归等,滋阴之力弱,适宜于心肾两虚之轻证。

    23.紫雪的主治病证是

    A.热闭内陷心包证

    B.痰热内闭心包证

    C.热盛动风证

    D.暑令时疫

    E.暑秽

    C.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皆为凉开之常用方,有清热开窍作用,合称“凉开三宝”。相比而言,“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适于痰热偏盛而神昏较重者;紫雪长于息风止痉,适于热闭神昏而见痉厥抽搐者;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适于痰浊偏盛而热邪略轻者。

    24.小青龙汤与定喘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苏子、甘草

    B.黄芩、桂枝

    C.细辛、杏仁

    D.麻黄、芍药

    E.半夏、甘草

    E.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组方原理】本证由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治宜解表散寒与温化寒饮并举。方中麻黄、桂枝共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桂枝温阳以化饮。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有散有收,既可增止咳平喘之力,又可制约诸药辛散太过,防止温燥药伤津。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为佐使,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药性。本方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常用加减】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二十一枚麻黄三钱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杏仁一钱五分桑白皮三钱黄芩一钱五分法制半夏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证。咳喘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方原理】本证因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白果敛肺定喘。白果伍麻黄,一散一收,既可增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共为君药。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均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25.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

    A.素体痰多,复感风寒

    B.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C.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D.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E.外寒内饮,肺气失宣

    B.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二两半川当归一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厚朴各一两肉桂一两半

    【用法】加姜枣、苏叶,水煎服。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组方原理】本证由肺气壅实所致。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润燥,同肉桂以温补下虚;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健脾,调和药性,为使药。

    26.暖肝煎中配伍当归的用意是

    A.补血和营

    B.补血调经

    C.补血养肝

    D.补血活血

    E.活血止痛

    C.

    暖肝煎《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二钱枸杞子三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茯苓二钱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组方原理】本证由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方中肉桂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温肾暖肝散寒,为君药。当归养血补肝,枸杞子补肝益肾,二药补本;乌药、沉香散寒行气止痛,以治其标,同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散寒和胃,均为佐药。诸药相合,温补肝肾,行气逐寒。

    27.复元活血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大黄

    B.柴胡

    C.当归

    D.红花

    E.桃仁

    A.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组成】柴胡半两瓜蒌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各二钱大黄一两桃仁五十个

    【用法】为末,加黄酒,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组方原理】本证由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肋所致。治当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行气通络。方中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导瘀下行;柴胡疏肝行气,引诸药入肝经,共为君药。臣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破瘀通络,消肿散结。佐以当归补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血;瓜蒌根入血分而消瘀散结,又清热润燥。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是为佐使。加酒煎服,增活血通络之力。

    【鉴别】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同具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主治血瘀证。但血府逐瘀汤证为瘀血停于胸部,除重用活血化瘀药外,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等行气引血之品,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之力均较强。复元活血汤证瘀血留于胁肋,配伍大黄、穿山甲等,活血破瘀之力较强,兼以疏肝通络。

    28.下列各项,不属于咳血方组成药物的是

    A.瓜蒌仁

    B.炒栀子

    C.丹皮

    D.姜汁

    E.诃子

    C.

    咳血方《丹溪心法》

    【组成】青黛(水飞)瓜蒌仁海粉山栀子(炒黑)诃子

    【用法】为丸。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肝火犯肺所致。治当清肝泻火。方中青黛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山栀子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臣以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粉清肺降火,软坚化痰。佐以诃子清降敛肺,化痰止咳。

    29.七厘散的功用是

    A.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B.散瘀消肿,定痛止血

    C.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D.活血化瘀,疏肝通络

    E.活血化瘀,散结止痛

    B.

    七厘散《同寿录》

    【组成】朱砂一钱二分麝香冰片各一分二厘乳香没药红花各一钱五分血竭一两儿茶二钱四分

    【用法】治外伤,先以药七厘,烧酒冲服,复用药以烧酒调敷伤处。

    【功用】散瘀消肿,定痛止血。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并治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伤轻者不必服,只用敷。

    【组方原理】本方所治皆为气血瘀阻,脉络受损之证。治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收敛止血。方中重用血竭活血散瘀止痛,敛疮生肌止血。红花、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肿止痛;麝香、冰片通行经络。儿茶助君药收敛止血,并治疮肿;朱砂镇惊安神。

    30.川芎茶调散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川芎

    B.荆芥

    C.防风

    D.白芷

    E.薄荷叶

    E.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细辛一两防风一两半薄荷叶八两

    【用法】为细末,饭后清茶调服。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目眩鼻塞,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组方原理】本方为外感风邪头痛而设。方中川芎善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为君药。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头痛,均为臣药。薄荷重用八两辛凉散风,荆芥、防风疏散风邪,细辛祛风止痛,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使升散不致耗气;清茶上清头目,可监制风药之辛燥,均为使药。

    【鉴别】九味羌活汤与川芎茶调散均有祛风散邪之功。但九味羌活汤以发汗解表,祛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兼有里热之证。川芎茶调散长于发散头面部位之风邪,具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之功,主治外感风邪之偏正头痛。

    31.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A.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B.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C.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D.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E.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B.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片(先煎)一钱半双钩藤(后入)三钱霜桑叶二钱滁菊花三钱鲜生地五钱生白芍三钱京川贝四钱淡竹茹(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茯神木三钱生甘草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治宜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之法。方中羚羊角凉肝息风,钩藤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疏散肝热,菊花平肝息风,助君药以清热息风,共为臣药。鲜生地、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增液缓急;邪热易灼津为痰,故用川贝、竹茹清热化痰;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共为佐药。生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以为使。

    32.生地、熟地同用的方剂是

    A.大定风珠

    B.地黄饮子

    C.百合固金汤

    D.六味地黄丸

    E.清燥救肺汤

    C.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组成】生地熟地当归身各三钱麦冬百合贝母各一钱半白芍一钱桔梗八分甘草一钱玄参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养肺肾之阴,清热化痰止咳。方中生熟二地为君,滋补肾阴亦养肺阴,熟地兼能补血,生地兼能凉血。臣以百合、麦冬滋养肺阴,润肺止咳;玄参咸寒滋肾,且降虚火。佐以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桔梗载药上行,并利咽喉;当归、芍药补血敛肺止咳。诸药相合,肺肾同治,金水相生。

    【鉴别】百合固金汤与咳血方均可治咳嗽、痰中带血等症。但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咳嗽痰血证,偏于滋肾养肺,并能清热化痰。咳血方主治肝火灼肺之咳血证,偏于清肝宁肺,兼以化痰止咳。

    33.方药配伍寓有“培土生金”之意的方剂是

    A.咳血方

    B.益胃汤

    C.麦门冬汤

    D.百合固金汤

    E.归脾汤

    C.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

    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咳唾涎沫,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舌红少苔,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上逆所致。治宜润肺益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为君药。臣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半夏虽温燥,但与大剂麦门冬相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人参益气生津以补肺胃之气。粳米、大枣、甘草益气养胃,“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药性,为使药。

    【鉴别】

    1.麦门冬汤与炙甘草汤均可治疗肺痿。但炙甘草汤功在滋养阴血,益气温阳,为气血阴阳俱补之剂,用治气血阴阳俱虚之虚劳肺痿。麦门冬汤功在清养肺胃,培土生金,降逆下气,属滋阴润燥之剂,用治肺胃阴虚,气火上逆之虚热肺痿。

    2.麦门冬汤与清燥救肺汤均有润肺止咳之功。但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重在滋阴润肺,培土生金,兼以降气化痰,主治虚热肺痿证。清燥救肺汤证为外感温燥,耗气伤阴,重在清宣燥热,兼以益气养阴,主治温燥伤肺重证。

    34.三仁汤中配伍杏仁的用意是

    A.宣利上焦肺气

    B.宣肺止咳平喘

    C.宣肺以解表邪

    D.降气平喘化痰

    E.降气润肠通便

    A.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组方原理】本方是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湿热内蕴,气机失畅之证而设。治宜宣畅气机,利湿清热之法。方中滑石长于清热利湿,为君药。杏仁宣利上焦肺气以通利水道,白蔻仁畅达中焦气机以助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以健脾。三仁并用,宣上畅中渗下,同为臣药。通草、竹叶渗利下焦湿热,半夏、厚朴理气和胃化湿,俱为佐药。原方以甘澜水煎服药,意在取其益脾胃而不滞邪。

    35.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

    A.滋阴润燥

    B.滋阴止咳

    C.养血益气

    D.补血止血

    E.滋阴补血

    A.

    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的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36.方药配伍体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的方剂是

    A.苓桂术甘汤

    B.防己黄芪汤

    C.真武汤

    D.实脾散

    E.五苓散

    A.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组方原理】本证由脾阳不足,健运失职,水津停滞,聚而成饮所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温补中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制水;兼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37.贝母瓜蒌散中配伍橘红的主要用意是

    A.理气化痰

    B.疏肝解郁

    C.和胃降逆

    D.行气消痞

    E.理气散结

    A.

    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一钱五分瓜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痰少,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干口燥哽痛,或上气喘促,苔白而干。

    【组方原理】本证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肺失清肃所致。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方中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为君药。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为臣药。天花粉清热润肺,茯苓健脾渗湿,橘红理气燥湿化痰,桔梗宣肺化痰止咳,俱为佐药。

    38.治疗风痰上扰之眩晕,最宜选用的方剂是

    A.苓甘五味姜辛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三子养亲汤

    D.温胆汤

    E.定痫丸

    B.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用法】加姜枣煎服。

    【功用】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满,痰多,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组方原理】本证由湿痰内盛,肝风夹痰上扰清空所致。治宜化痰息风,健脾祛湿。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二者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为臣药。橘红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煎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脾胃。

    39.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用意是

    A.清热泻火

    B.解毒透邪

    C.消痈故结

    D.清热解毒

    E.散结清热

    E.

    保和丸《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

    【用法】炊饼为丸。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组方原理】本证乃饮食过量,脾运不及,停滞为积,胃气失和所致。治宜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方中重用山楂,消食化滞,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药。神曲消食健脾,尤善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同为臣药。君臣配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半夏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散结,俱为佐药。

    40.乌梅丸的主治病证是

    A.痰厥

    B.蛔厥

    C.气厥

    D.血厥

    E.晕厥

    B.

    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法】炼蜜为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手足厥冷,时静时烦,时发时止,得食而呕,常自吐蛔。兼治久利。

    【组方原理】本证之蛔厥由寒热错杂,寒重热轻,蛔虫内扰所致。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因“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酸以安蛔,并以苦酒(醋)渍之,为君药。细辛、蜀椒辛可伏蛔,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以下蛔,清泻内热,同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合细辛、蜀椒,温里祛寒之功益增,以利蛔虫安伏肠内;人参、当归补养气血,俱为佐药。以蜜为丸,调和诸药。至于久痢、久泻,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本方亦可应用。

    中药学

    B型题

    A.薄荷

    B.牛蒡子

    C.蝉蜕

    D.荆芥

    E.浮萍

    1.功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消肿利咽的药物是

    1.B

    牛蒡子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常用。

    2.麻疹不透,风热疹痒。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2.功能疏散风热,明目透疹,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2.C

    蝉蜕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本品甘寒清热,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目赤翳障。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急

    慢惊风、破伤风证。

    5.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A.泻下通便,行水消胀

    B.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C.泻下逐水,杀虫

    D.行气利水,杀虫

    E.泻下逐水,消肿

    3.芦荟具有的功效是

    B

    芦荟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

    1.热结便秘。既能泻下通便,又能清肝火,除烦热。

    2.烦躁惊痫。有较好的清肝火作用。

    3.小儿疳积。能杀虫疗疳。用治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的小儿疳积证。

    4.癣疮。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4.番泻叶具有的功效是

    A

    番泻叶

    功效:泻下通便,行水消胀。

    应用:

    1.热结便秘。既能泻下导滞,又能清导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大剂量则可攻下。

    2.腹水肿胀。能泻下行水消胀,用于腹水肿胀,单味泡服。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A.茯苓

    B.猪苓

    C.泽泻

    D.薏苡仁

    E.滑石

    5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功效的药物是

    B

    猪苓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6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功效的药物是

    C

    泽泻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应用:

    1.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利水作用较强,治疗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桂枝配用。泽泻能NJJ,便而实大便,治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2.淋证,遗精。既能清膀胱之热,又能泄肾经之虚火,以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用法用量:煎服,5~10g.

    A.半夏

    B.瓜蒌

    C.白芥子

    D.川贝母

    E.桔梗

    7.阴虚燥咳,宜选用的药物是

    D

    川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能清泄肺热化痰,又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同用。

    2.瘰疬、乳痈、肺痈。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8.肺痈吐脓,宜选用的药物是

    E

    桔梗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应用:

    1.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宣开肺气,祛痰,无论寒热皆可

    应用:。

    2.咽喉肿痛,失音。能宣肺泄邪以利咽开音,凡外邪犯肺,咽痛失音者,常配甘草、牛蒡子等同用。

    3.肺痈吐脓。能利肺气以排壅肺之脓痰,可配甘草同用。

    4.癃闭、便秘。宣开肺气而通二便。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A.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B.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C.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D.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安胎止漏

    E.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9.杜仲具有的功效是

    C

    杜仲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扶正固本之效。常与胡桃肉、补骨脂同用。

    2.胎动不安或习惯性堕胎。补肝肾,同冲任,安胎,单用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10.续断具有的功效是

    D

    续断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活血祛瘀止痛。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甘温助阳,辛温散寒,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不举,遗精滑泄,遗尿尿频等症。常与鹿茸、肉苁蓉、菟丝子等配伍。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兼有补益肝肾,强健壮骨,通利血脉之功。可与革薜、杜仲、牛膝等同用。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有固本安胎之功。可用于肝肾不足,崩漏不血,胎动不安等症。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善能活血祛瘀,又能壮骨强筋,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作用。常与桃仁、红花、穿山甲、苏木等配伍同用。

    5.痈肿疮疡,血瘀肿痛,乳痈肿痛。能活血祛瘀止痛。

    用法用量:水煎,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方剂学

    B型题

    A.皮肤蒸热

    B.夜热早凉

    C.骨蒸潮热

    D.烦渴燥热

    E.午后身热

    1.青蒿鳖甲汤证的发热特征是

    B.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热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组方原理】本证为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所致。治宜养阴透邪。方中鳖甲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共为君药。二药配伍,“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人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共助鳖甲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泻血中伏火,为佐药。

    2.泻白散证的发热特征是

    A.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用法】为末,加粳米一撮。

    【功用】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组方原理】本证为肺有“伏火”郁热。治宜泻肺清热,止咳平喘。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下气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人肺,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配,清泻肺中伏火郁热。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共为佐使。本方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标本兼顾。

    【鉴别】泻白散与麻杏甘石汤均有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泻白散证属火热郁伏于肺所致,故以甘寒清润之桑白皮与地骨皮为主,意在清泻肺中伏火郁热,为清泻之剂;麻杏甘石汤证属外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而致,以麻黄伍石膏,重在宣肺平喘,清泻肺热为主,为辛凉之剂。

    A.麦门冬汤

    B.百合固金汤

    C.炙甘草汤

    D.归脾汤

    E.生脉散

    3.治疗气阴两虚之虚劳肺痿,首选的方剂是

    A.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

    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咳唾涎沫,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呃逆,舌红少苔,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证由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上逆所致。治宜润肺益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为君药。臣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半夏虽温燥,但与大剂麦门冬相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人参益气生津以补肺胃之气。粳米、大枣、甘草益气养胃,“培土生金”,共为佐药。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药性,为使药。

    【鉴别】

    1.麦门冬汤与炙甘草汤均可治疗肺痿。但炙甘草汤功在滋养阴血,益气温阳,为气血阴阳俱补之剂,用治气血阴阳俱虚之虚劳肺痿。麦门冬汤功在清养肺胃,培土生金,降逆下气,属滋阴润燥之剂,用治肺胃阴虚,气火上逆之虚热肺痿。

    2.麦门冬汤与清燥救肺汤均有润肺止咳之功。但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重在滋阴润肺,培土生金,兼以降气化痰,主治虚热肺痿证。清燥救肺汤证为外感温燥,耗气伤阴,重在清宣燥热,兼以益气养阴,主治温燥伤肺重证。

    4.治疗阴阳气血之心动悸、脉结代,首选的方剂是

    C.

    炙甘草汤(复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组方原理】本方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至于虚劳肺痿,亦为气血阴阳皆亏所致。治宜补养阴阳气血。方中重用生地为君药,滋阴养血。臣以炙甘草益气养心;麦门冬滋养心阴;桂枝温通心阳。三药与生地相伍,可收气血阴阳并补之效。佐以人参补中益气;阿胶滋阴养血;麻仁滋阴润燥;大枣益气养血;生姜合桂枝以温通阳气,配大枣益脾胃,调阴阳,和气血。加酒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势。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常用加减】若气虚偏重,可加黄芪;血虚偏重,加熟地、当归;阳虚者易桂枝为肉桂,甚者可加鹿角胶、熟附子。

    【附方】加减复脉汤由炙甘草汤化裁而成。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去益气温阳之人参、大枣、桂枝、生姜,加养血敛阴之白芍,变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为滋阴养液之方。

    【鉴别】炙甘草汤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气阴两虚之久咳不已。但炙甘草汤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偏于温补;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但伍用收敛之五味子,故止咳之功较著,偏于清补。

    A.当归、枳壳

    B.柴胡、升麻

    C.桔梗、枳壳

    D.柴胡、当归

    E.当归、升麻

    5.血府逐瘀汤与补中益气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D.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红花当归生地黄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甘草各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炙)各五分人参三分当归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咣白,大便稀薄,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6.血府逐瘀汤与败毒散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C.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四钱红花当归生地黄各三钱川芎一钱半赤芍二钱牛膝三钱桔梗一钱半柴胡一钱枳壳甘草各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各三十两

    【用法】散剂。加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A.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

    B.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C.中阳不足,痰饮不化

    D.寒湿下侵,聚肾为着

    E.脾肾阳虚,水气泛溢

    7.苓桂术甘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

    C.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组方原理】本证由脾阳不足,健运失职,水津停滞,聚而成饮所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温补中阳;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制水;兼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8.真武汤的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是

    E.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炮)一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1.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或沉重,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心悸头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体润动,振振欲擗地。

    【组方原理】本证由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溢所致。治宜温肾助阳,健脾利水。附子温肾暖脾,化气行水,为君药。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同为臣药。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又能和胃止呕;白芍之用有三: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目闰)动,利小便以行水气,俱为佐药。

    【常用加减】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敛肺止咳;脾肾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加干姜以温中祛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半夏、吴茱萸以温胃降逆止呕。

    【附方】附子汤为真武汤中生姜易人参,均主治阳虚湿盛证。然附子汤重用附、术,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适宜于阳虚寒湿内盛的身体骨节疼痛;真武汤中附子与茯苓配伍,佐以白术、生姜,故重在温阳而散水气,适宜于阳虚水泛的水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考试综合]2014年主管中药师模拟试卷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主管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
    [考试综合]2014年主管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师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师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  [考试综合]2014年初级中药士模拟试卷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考试综合]2014年中药士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0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