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考试中的科目繁多,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考试中的部分内容,希望对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1、涎腺发育过程中的上皮和间充质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如将涎腺形成部位的间充质与非涎腺形成部位的上皮结合,仍能形成涎腺;反之,将非涎腺形成部位的间充质与涎腺形成部位的上皮结合,将不能形成涎腺。说明间充质的诱导作用非常重要。间充质的诱导作用对于增殖上皮基板的形成起主要作用。间充质中的细胞外基质如基底膜成分,由上皮细胞分泌,起支持和过滤作用,能调节上皮细胞的迁移、极化和分化。细胞外基质中还有糖蛋白、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如硫酸软骨素等,它们对涎腺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具有调节作用。
2、涎腺发育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子的影响,它们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形态发生过程。内源性因子为特定的基因表达预设程序,此程序决定基因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和顺序,为每种特定的细胞类型的发育、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提供引导;外源性因子是细胞与细胞、细胞与间充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信号及细胞因子、激素、和生长因子所形成的细胞外信号,这些信号决定不同的细胞群体的发育。
3、涎腺发育的定位调节机制还不清楚。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涎腺的发育定位与同源异形基因Scr的表达有关。而在人HOX基因的表达可能与涎腺的定位发生有关,BMP4也可能参与调节涎腺定位时的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
4、分支形态发生是机体许多器官如涎腺、乳腺、肺、胰和肾的基本发育模式。涎腺发生时的上皮索分支是其显著的特点。Ⅲ型胶原在将分支处聚集对分支的形成非常重要。Ⅰ型和Ⅳ胶原具有维持和保护已形成的分支的作用。而基底膜对于分支处的细胞增殖、分化具有调节作用,无基底膜时,分支不能形成。发育过程中也出现选择性的基底膜降解。体外实验表明,FGF可使培养的上皮索变长,而EGF则使其出现分支。FGF 和EGF的共同使用可诱导出现类似正常的体内发育的形态。在小鼠的颌下腺发生过程中,EGF、IGF、TGF、PDGF、IL-6、TNF及其它们的受体,通过复杂的网络形式参与腺体发育过程的调节。
口腔粘膜上皮与皮肤相似,主要来自于胚胎的外胚层。有些部位的粘膜来自于内胚层,如舌根粘膜和口底粘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胚胎第3周,原始口腔衬覆单层外胚层细胞。
胚胎第5~6周时,上皮从单层变为双层。
胚胎第8周时,前庭处的上皮明显增厚,以后增厚的上皮表面细胞退化,口腔前庭形成,唇粘膜与牙槽粘膜分开。此时口腔粘膜上皮均为复层,硬腭和牙槽嵴处粘膜的基底细胞为柱状,胞浆内出现张力细丝,部分胞浆突入其下方中胚层。
胚胎第14~20周,口腔粘膜上皮增厚,可辨别出棘细胞,桥粒已形成。咀嚼粘膜区上皮表层细胞扁平,含散在的透明角质颗粒并出现不全角化,正角化在出生后6个月才出现。此期出现半桥粒和基板,咀嚼粘膜区出现上皮钉突。
胚胎第12周后,黑色素细胞和郎格罕斯细胞出现,麦克尔细胞出现在第十六周。
口腔粘膜的发育也是上皮与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胚胎第3周即可见上皮下出现密集的间充质细胞。
6~8周时出现网状纤维;
8~11周出现胶原纤维、毛细血管;14周时成纤维细胞出现;
16~20周出现弹力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