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检验主管技师考试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1、生理变化
(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O.5)×109/L;
(2)日间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变异可达30多倍,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糖皮质激素作用为: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嗜酸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②使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附着于小血管壁。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增多
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变态反应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等度增高,通常为(1~2)×109/L,支气管高反应性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坏死性血管炎嗜酸陛粒细胞可明显增高(>8×109/L),且伴有贫血。
(2)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可达90%以上,使用驱虫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嗜酸粒细胞呈轻度或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l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极度增高(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胞质易见空泡等。霍奇金病,嗜酸性粒细胞可达l0%左右。
(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是嗜酸性粒细胞对白细胞介素5(IL-5)和肿瘤细胞因子的反应。在实体瘤诊断前,嗜酸性粒细胞可中度增高,治疗有效时,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暂时性增高。但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3、减低
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4、其他应用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低,疾病恢复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又增多。如l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低,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预后不良。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低,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重。
(2)观察手术和烧伤患者的预后:手术后4h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低,甚至消失,24~48h后逐渐增多。大面积烧伤患者,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长
(3)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患者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后,然后肌注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或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垂体前叶分泌ACTH,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肌注后4h或静脉滴注后8h,再作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结果判断:①在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或肾上腺素后,嗜酸性粒细胞比注射前应减低50%以上。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则直接刺激时减低50%以上,间接刺激时不减低或减低很少。③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减低80%~l00%.④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直接和间接刺激减低均小于50%,如艾迪生(Addison)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