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的一大属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生活力强,在水、肉类及乳类食品可存活数周或数月。不耐热,55℃小时或60℃ 15~30分钟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引起中毒食物 主要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畜禽肉、蛋、奶类及水产品。畜禽肉中沙门氏菌可分别来自于生前感染及宰后污染。
3.中毒 大量沙门氏活菌随食物摄入后,在肠道繁殖并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沙门氏菌也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氏菌肠毒素,作用于肠壁,引起粘膜炎症、水肿、充血和出血;沙门氏菌被破坏、吞噬后还可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腹痛、腹泻。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主要症状:呕吐、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脓血或粘液。多数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可高达38℃~40℃,重症病人可出现寒战、惊厥、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病程3~7天,预后良好。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 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存在于近海的水体中。在食盐3%~4%的食物中生长良好,在食盐10%的咸菜中能存活l个月。不耐热,60℃ 5分钟或80℃ 1分钟即被杀死,对酸敏感,2%醋酸或50%食醋即被杀死。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海产鱼、虾、贝、蟹类和咸菜等。或被污染海产品间接污染的食品。
3.中毒机制 大量副溶血性弧菌随食物摄人,在肠道繁殖,并侵入肠壁上皮细胞和粘膜下组织,引起炎症、水肿和充血,还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使人体出现腹泻和粘液、血便。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左右。主要症状:腹痛、频繁腹泻,每天5~6次,多者达20次以上。大便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粘液便,伴有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发热体征,体温多在38~39℃,重症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少数病人有意识不清,循环障碍。病程3~4天,一般预后良好。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
1.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某些血浆凝固酶阳性的菌株,可产生致急性胃肠炎的外毒素,即肠毒素,随食物进人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肠毒素耐热,加热100℃ 2小时方可被破坏。
2.引起中毒的食物 主要为肉制品、剩米饭、糯米糕、鱼和奶类及其制品。
3.中毒机制 肠毒素随食物迸入人体,作用于迷走神经内脏支,引起反射性呕吐;作用于肠道使肠蠕动增强,水分的分泌和吸收紊乱而致腹泻;肠壁产生炎症反应,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
4.临床表现 潜伏期l~6小时,多为2~4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反复呕吐,常呈喷射状,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体温正常或稍高。病程1~2天,预后一般良好。
(四)肉毒毒素中毒
1.病原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贝类也可带菌。
肉毒梭菌芽孢耐热,干热180℃ 5~l5分钟或湿热100℃ 6小时方可杀死。肉毒毒素不耐热,加热75℃~85℃ 10~15分钟即可被破坏,在pH>7时,可迅速分解。
2.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豆酱等,肉制品、鱼制品、罐头及凉拌菜等也可引起。
3.中毒机制 肉毒毒素为剧烈神经毒,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和自主神经末梢,阻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
4.临床表现 潜伏期6小时至半个月,一般为l~5天。典型症状以对称性脑神经损害为特征,如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复视、咀嚼和吞咽困难,伴有声音嘶哑、语言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颈肌无力、头下垂等。由于呼吸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死亡。该中毒病死率高,但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