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是执业药师药理学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一、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产生多种多样灭火酶,改变药物的结构,使药物失去抗菌作用。
2.改变靶部位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原始作用靶点,称为靶部位。若此部位发生结构或位置改变,则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细菌可产生耐药性。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
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细胞外膜,而对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有主动外排系统。经其外排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
6.其他
(1)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肠杆菌、假单胞菌等是由于拓扑异构酶Ⅱ的结构改变所致。
(2)对利福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耐药是由于降低了RNA聚合酶的亲和力。
(3)耐红霉素的大肠杆菌中都存在红霉素酯酶,其能酯解红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