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 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正是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 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人体的 经络系统将全身上下内外、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 ☆考点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 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考点3: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 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于中医学领域,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 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考点4: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就人体而言,不仅仅体现于机体和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体现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保证了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考点5: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时在一定 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
☆ 考点6: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以用“阴阳失调”,“阴胜则寒,阳胜则 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 虚”。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表现,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 ☆☆☆考点7: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 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盛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 则泻之”。若其相对一方出现偏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o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 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o至真要大论》王冰注)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虚所生的阴寒。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性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又称“四气”。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考点8: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4.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 ☆☆☆☆考点9: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运用推演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 “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 “耳”、“二阴”亦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
☆ ☆☆☆☆考点10:相生与相克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 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 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 ☆考点11: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 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 “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 这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 ☆☆☆☆考点12: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
从他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
☆ ☆☆☆考点13:五行学说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
1.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o六十九难》)。补母,是针对 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 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扶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 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
2.制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
☆ ☆☆☆考点14:心
心的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血虚、血热等,常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
☆ ☆☆☆☆考点15: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居胸腔,左右各 一,上接气管、喉咙,与鼻相通。在诸脏腑中,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1.主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主气不仅能辅心行血,而且主持和调节了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气,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2.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 微布散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