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发作及手术前降眼压。
【不良反应】 轻且少见,注射太快可引起一过性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和心悸等。注射不当进入组织会引起组织水肿。
【禁忌证】 心功能不全者、尿闭者禁用。
山梨醇和50%葡萄糖也作渗透性利尿药使用,但两者在体内均会被分解利用,效果不如甘露醇。
第26章 作用于血液的药物
☆ ☆☆☆☆考点1:肝素
肝素是机体本身存在的物质,结构为黏多糖硫酸酯,分子量不一。市售产品是通过动物脏器提取所得。
【药动学】 口服无效。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给药。静注后立即生效。t1/2为40~90min.大部分由肝素酶破坏后排出,部分被内皮摄取、贮存。
【药理作用】 体内、体外均有抗凝血作用,作用迅速而强大,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静注后10min内,血液凝固时间、凝血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其机制为加速多个凝血因子的灭活,减少纤维蛋白生成。
肝素还有促纤溶、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作用,此外还能抗炎、调血脂、保护血管内皮。
【临床应用】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血管手术时栓塞等,利用其快速抗凝作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DIC)的高凝期 防止凝血发展,也可防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
3.其他 体内外抗凝,如体外循环、心导管检查等的抗凝。
【不良反应】
毒性较低,过量易致出血,一旦出血立即停药并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偶见过敏反应。
【禁忌证】 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溃疡、严重高血压、脑出血及亚急性心内膜炎的病人,孕妇,先兆流产、外科手术后及血友病患者。
☆ ☆☆☆考点2:香豆素类抗凝剂
常用药物有双香豆素、醋硝香豆素(新抗凝)、新双香豆素(双香豆素醋酸乙酯)和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等,均有4-羟基香豆素的结构,其作用和用途相似,仅使用剂量、起效快慢和维持时间长短不同。
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在血中几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起效慢,作用持久。华法林因其在胃肠道吸收快而完全,故应用最广泛。
【药理作用】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需要氢醌型维生素K参与,本类药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竞争性阻止氢醌型维生素K生成,妨碍维生素K的循环再利 用,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而产生抗凝作用。对存在于血液的凝血因子无影响,给药后,须待机体内凝血因子耗竭后才起作用,故起效慢,停药后也须待新的凝血因子 合成才能恢复凝血能力,因而药效维持时间长。体外使用无效。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口服有效。由于起效慢,通常先用肝素再用香豆素类维持的序贯疗法。应用时最好监测凝血功能。
【不良反应】 过量易引起出血,对轻度出血者,减量或停药即可缓解;对中重度者,应给予维生素K1及输新鲜血或输血浆。禁忌证同肝素。
【药物相互作用】 由于血浆蛋白结合率极高,同时使用其他高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如保泰松、甲磺丁脲等将使其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抗凝作用也加强。而药酶诱导剂如巴比妥类等使药酶活性升高,加速其代谢,故抗凝作用减弱;药酶抑制剂的作用则相反。
☆ ☆☆☆考点3:促凝血药
1.维生素K
有4种,脂溶性的K1、K2和水溶性的维生素K3、K4.维生素K缺乏将阻碍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引起出血。
【临床应用】
(1)维生素K缺乏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如胆汁分泌不足、早产儿及新生儿肝脏合成功能不足、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等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均可用维生素K补充。
(2)抗凝药过量出血。治疗双香豆素类过量引起的出血。毒性低。口服维生素K3或维生素K4常引起恶心、呕吐等。一般多作肌内注射。对新生儿及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特异质病人,可诱发溶血性贫血。
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能竞争性地阻止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吸附于纤维蛋白上,妨碍其激活成纤溶酶,高浓度也直接抑制纤溶酶。常用的药物有氨甲苯酸(PAMBA,对羧基苄胺,抗血纤溶芳酸)和氢甲环酸。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术后的异常出血及鼻、喉、口腔局部止血,也可用于血友病的辅助治疗。用量过大可致血栓形成。
☆ ☆考点4:抗血小板药
本类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可预防血栓形成。其作用机制为影响前列腺素系统和增加cAMP两大类。前者为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或拮抗血栓素(A2,TXA2)而发挥作用。
1.阿司匹林
属解热镇痛药,通过不可逆抑制血小板环加氧酶,使TXA2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小剂量用于预防脑血栓,也用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2.前列环素(PGI2)
能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迅速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拮抗TXA2的作用。用于防止血栓形成。
3.双嘧达莫(潘生丁)
能提高cAMP含量。机制为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ATP转化成cAMP;抑制磷酸二酯酶,减少cAMP的分解。也能提高PGI2,降低TXA2浓度。
4.噻氯匹啶
抗血小板作用较强。本药能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达到抗血栓作用。对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栓塞性疾病。偶见腹泻、出血等不良反应,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医学教育网
5.西洛他唑
通过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抑制TXA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而抗血栓。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有消化系统不适、出血以及肝功能损害。
6.氯吡格雷
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影响磷酸二酯酶活性。用于抗凝。不良反应:胃肠道症状及皮疹等。偶见白细胞减少。
7.藻酸双酯钠
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凝血酶失活发挥抗凝血作用。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心悸等。
☆ ☆☆☆考点5:纤维蛋白溶解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能激活纤溶酶,促进纤溶,对已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故本类药物也称溶栓药。
1.链激酶(溶栓酶)
是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现已有基因重组产品。本药可促使纤溶酶原激活形成纤溶酶,溶解血栓。主要用于各种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血栓 栓塞早期应用,可缓解组织缺血坏死,若组织已经坏死,则疗效差。受链球菌感染过的病人,体内有抗链激酶抗体,可拮抗其作用,故首剂加大负荷量。本药选择性 低,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和过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3日内不得使用本品。
2.尿激酶
是一种由肾制造,从尿中提取的活性蛋白酶。用途和不良反应与链激酶相似。
3.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
是天然存在于全身各组织的一种酶,现用DNA重组技术制备。其溶血栓作用强,对血栓有选择性,进入体内后灭活也快。作用机制为促进纤溶酶原激活形成纤溶酶。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
☆ ☆☆☆☆考点6:抗贫血药
贫血指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现象。常见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抗贫血药主要用于贫血的补充治疗。
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和右旋糖酐铁等。铁剂在肠道还原成Fe2+后才能以被动转运方式在小肠上段吸收,少部分依主动转运吸收。吸收的 铁一部分贮存,另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输送至骨髓与幼红细胞供造血,转铁蛋白被释放并可再次与铁结合。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如月经过 多、消化道溃疡、痔疮等慢性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生长期等。重度贫血需较长时间用药。口服首选药物是硫酸亚铁。铁剂中毒应选用去铁胺。
1.叶酸
叶酸被还原后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因此叶酸缺乏后核苷酸合成发生障碍,干扰细胞发育,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临床应用】 作为补充疗法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维生素B12合用效果更好。
2.维生素B12
参与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四氢叶酸类辅酶的循环利用,参与三羧酸循环,促进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转变,保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维生素B12缺乏,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障碍,红细胞无法发育成熟,还引发其他诸多疾病。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等的辅助治疗。
3.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
是基因重组产品,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相似。与骨髓红系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刺激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使网织红细胞由骨髓释放入血,促进红细胞成熟,提高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亦用于肾性贫血、早产儿贫血及肿瘤放化疗后的贫血。不良反应有血压上升,偶见血钾升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