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和特点
浸出制剂系指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动植物药材中浸出有效成分,经适当精制与浓缩得到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浸出制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的“伊尹创制汤液”,继汤剂后又有酒剂、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及煎膏剂等。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进行浸出制剂实验研究,研制出许多浸出制剂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取药材中有效部位或多种有效成分,改革和发展了新剂型如中药颗粒剂、片剂、注射剂、膜剂、气雾剂、滴丸剂等。另外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将中医药联合组方,现已制成不少有效中西药组方的新剂型,提高了疗效,降低了毒副作用,为发展我国医药学开创了新的途径。
二、浸出制剂的特点
浸出制剂按浸出溶剂及制备特点分为四类:
1、水浸出制剂:指在一定的加热条件下,用水浸出的制剂。如汤剂、中药合剂等。
2、含醇浸出制剂:指在一定条件下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或酒浸出的制剂。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等。有些流浸膏剂虽然是用水浸出有效成分,但其成品中一般加有适量乙醇。
3、含糖浸出制剂:指在水浸出制剂基础上,经精制、浓缩等处理后,加入适量糖或蜂蜜或其它赋形剂制成。如煎膏剂、冲剂、糖浆剂等。
4、精制浸出制剂:指选用适当溶剂浸出有效成分后,浸出液经过适当精制处理而制成的药剂。如口服液、注射剂、片剂、滴丸等。
浸出制剂的成品中除含有有效成分外,还含有一定量无效成分,因此,浸出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作用浸出制剂中含有多种成分,因此浸出制剂与同一药材提取的单体化合物相比,有利于发挥某些成分的多效性,有时还能发挥单一成分起不到的作用。如阿片酊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有止泻功能,但从阿片粉中提取的纯吗啡只有镇痛作用。
2、作用缓和、持久,毒性低浸出制剂中共存的辅助成分,常能缓和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抑制有效成分的分解。如鞣质可缓解生物碱的作用并使药效延长。
3、便于服用浸出制剂与原药材相比,去除了组织物质和无效成分,相应提高了有效成分浓度,从而减少了用量,便于服用。同时在浸出过程中处理或去除了酶、脂肪等无效成分,不但增加了某些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也提高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
4、浸出制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无效成分,如高分子物质,粘液质、多糖等,在贮存时易发生沉淀、变质,影响浸出制剂的质量和药效,特别是水性浸出制剂。
三、浸出溶剂及浸出辅助剂
最常用浸出溶剂为水、乙醇,其溶解性能和特点见液体药剂一章。
通常选用乙醇与水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有利于选择性浸出有效成分。90%以上乙醇用于浸出挥发油、有机酸、内酯、树脂等;50%-70%的乙醇适用于浸出生物碱、甙类等;50%以下的乙醇适用于浸出蒽醌类等化合物。
为了增加浸出效果,或提高浸出成分的的溶解度及浸出制剂的稳定性,有时也应用一些浸出辅助剂。常用有以下几种:
1、酸或碱有利于碱性成分或酸性成分的浸出。
2、甘油稳定鞣质的作用,常与水、醇混合使用。
3、表面活性剂利于对药材的湿润,能提高浸出效率,但用量不宜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