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的、闪电样疼痛。特发原因不明。好发于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女性多见于男性。大多为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在单侧发病病人中,以右侧常见,且多是第三支和第二支受累。
病因和发病机制
根据神经放射学检查结果,将三叉神经痛分为: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是颅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小脑脑桥角区肿瘤、三叉神经根或三叉神经节部位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
病理改变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除后活检发现神经节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索变细或消失。少数患者发现颅后窝异常小血管团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延髓外侧。
临床表现
(一)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常局限于一侧,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二)疼痛性质:疼痛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种。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三)诱发因素及“扳机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内端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麻醉“扳机点”常可使疼痛发作暂时缓解。因此病人为了减免发作常常不敢洗脸、大声说话、甚至不敢进食。
(四)体征: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故又称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病人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眉毛脱落,再因不敢吃饭、洗脸、不修边幅,病人往往显得消瘦、面容憔悴、蓬头垢面、情绪抑郁。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神经体征,但有时由于面部皮肤粗糙、增厚或已作过封闭治疗,面部痛觉、触觉可有减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尿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常规检查,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2、CT、MRI平扫及增强,可帮助查找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3、肌电图检查
诊断
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面或额部持续数秒到2分钟以内的发作性疼痛。
2.疼痛有以下四个特点:
(1)疼痛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一支以上的区域;
(2)具有突然、剧烈、表浅、刀割样或烧灼样的性质;
(3)由触发点开始,或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进食、说话、洗脸、刷牙引起;
(4)在两次发作间患者完全正常。
3.没有神经系统功能的任何损害。
4.每个病人的发作具有刻板性。
5.应通过病史、体检和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原因。
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疼痛性质同原发性相似,在发作间期可能有持续疼痛,在相应的三叉神经分支支配区内有感觉障碍。
2.特殊检查或颅后窝探查发现有引起疼痛的病损。可能有颞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