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胎盘早剥。
(二)病因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血管病变: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肾炎孕妇,底蜕膜螺旋动脉痉挛或硬化,引起血管破裂流至底蜕膜层形成胎盘后血肿,导致胎盘从宫壁剥离。
2.机械性因素:孕妇腹部直接受撞击、摔倒腹部直接触地、外倒转术矫正胎位、脐带过短(<30cm)或脐带绕颈,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部下降牵拉脐带、羊膜腔穿刺时刺破前壁胎盘附着处,血管破裂出血等引起胎盘剥离。
3.子宫体积骤然缩小: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羊水过多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均可导致胎盘自宫壁剥离。
4.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孕产妇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后长时间仰卧位发生低血压,子宫静脉瘀血,静脉压升高,蜕膜静脉床淤血或破裂,胎盘自宫壁剥离。
5.其他:高龄孕妇、经产妇易发生胎盘早剥;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及吸食可卡因等也使胎盘早剥发生增加;胎盘附着位于子宫肌瘤部位易发生胎盘早剥。
(三)病理变化及分型
主要病理变化为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自附着处剥离。可分为显性剥离(外出血)、隐性剥离(内出血)及混合型3种类型。胎盘早剥尤其是隐性剥离时,胎盘后血肿增大及压力增加,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导致肌纤维分离、断裂及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淤斑,称为子宫胎盘卒中。偶尔血液也可渗入阔韧带、输卵管系膜,或经输卵管流入腹腔。卒中后的子宫由于收缩力减弱,可发生大量出血。严重的胎盘早剥可以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及分类
国内外对胎盘早剥的分类不同,国外Sher分为Ⅰ、Ⅱ、Ⅲ度,国内则分为轻、重两型。轻型相当于SherⅠ度,重型则包括SherⅡ、Ⅲ度。
1.轻型: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不超过胎盘的1/3,多见于分娩期。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量不多,伴轻度腹痛,贫血体征不显著。腹部检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正常。部分病例仅靠产后检查胎盘,见胎盘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而确诊。
2.重型:内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3,有较大的胎盘后血肿,多见于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病人。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腹痛和腰酸、腰背痛,积血越多疼痛越剧烈,严重时出现休克征象。无或少量阴道出血,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符。腹部检查子宫板状硬,有压痛,尤以胎盘附着处明显。随胎盘后血肿不断增大,子宫底升高。压痛明显,间歇期不放松,胎位不清,若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的1/2或以上,胎心多消失。重型患者病情凶猛,可很快出现严重休克、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
(五)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协助了解胎盘种植部位及早剥的程度,明确胎儿大小及存活情况。典型声像图显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暗区即为胎盘后血肿,血块机化后,可见光点反射。
2.化验检查:了解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
(六)鉴别诊断
轻型应与前置胎盘、重型应与先兆子宫破裂相鉴别。
(七)并发症
主要有DIC与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及出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和胎儿宫内死亡等。
(八)处理
1.纠正休克:开放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血循环,及时输用新鲜血及血浆,保持血细胞比容不小于0.30,尿量>30ml/h.
2.及时终止妊娠:一旦确诊重型胎盘早剥,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胎产式等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阴道分娩:轻型以外出血为主,出血不多,一般情况好,宫口已开大,估计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者,可试经阴道分娩。破膜后腹带包裹腹部,压迫胎盘使其不再剥离,并促进宫缩,必要时静滴缩宫素缩短产程。加强产程监护,一旦病情加重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或产程进展缓慢,应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剖宫产:重型胎盘早剥,特别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胎盘早剥虽属轻型,但有胎儿窘迫征象,需抢救胎儿者;病情加重,无论胎儿存活与否;破膜后产程无进展者,均应立即剖宫产。术前应常规检查凝血功能,并备足新鲜血、血浆及血小板等。手术取出胎儿和胎盘后,立即注射宫缩剂并按摩子宫。发现有子宫胎盘卒中,热盐水纱垫湿热敷并按摩子宫,多数子宫收缩转佳。若子宫不收缩、或有严重的子宫胎盘卒中而出血无法控制时,可在输入新鲜血、冰冻血浆及凝血因子的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或子宫全切术。
3.并发症的处理:预防并治疗产后出血。若大量出血且无凝血块,应考虑为凝血功能障碍,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新鲜冰冻血浆,于DIC早期使用肝素,应在肝素化和补充凝血因子的基础上应用抗纤溶药物。发现并纠正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