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导致冠心病的因素为:①年龄: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亦可患病。②性别,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女性则常见于绝经期之后。③职业: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本病。④饮食:常进食较高的热量,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者易患本病,西方的饮食方式是致病的重要因素。⑤血脂质:脂肪和糖类摄食过多或代谢失常而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易得病。⑥血压:高血压病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4倍,而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增高都重要。
此外尚有、吸烟、肥胖、遗传、糖尿病和微量元素缺乏易致本病。
隐匿型冠心病(latentcoronaryheartdisease)是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病人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其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可见于静息时,或仅在增加心脏负荷时才出现,常为动态心电图记录所发现,又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临床表现」
病人多属中年以上,无心肌缺血的症状,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变化,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静息或负荷试验)示有心肌缺血表现。
本病病人与其它类型的冠心病病人的不同,在于并无临床症状,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表现,即心电图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显示心脏已受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响。可以认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已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它可能突然转为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病人亦可能猝死。诊断出这类病人,可为他们提供较早期治疗的机会。
「临床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的心电图检查,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发现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而无其它原因解释,又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确立诊断。我国学者最后修订的心电图负荷试验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是:
一、心电图活动平板或踏车分级运动试验(次极量)判定心肌缺血的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阳性:
(一)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二)运动中及运动后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即缺血型)ST段压低≥0.1mV.如原ST段压低者,运动后应在原基础上再压低0.1mV。
(三)运动中血压下降。
二、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判定心肌缺血的标准:
(一)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或运动后心电图改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阳性:1.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运动后出现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压低(ST段与R波顶点垂线的交角≥90°),超过0.05mV,持续2分钟者。如原有ST段压低者,运动后在原有基础上再压低超过0.05mV,持续2分钟。2.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运动后出现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超过0.2mV者。
(二)运动后心电图改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可疑阳性:1.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运动后出现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压低0.05mV或接近0.05mV及QX/QT比例≥50%,持续2分钟者。2.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运动后出现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持续2分钟者。3.U波倒置者。4.运动后出现下列任何一种心律失常者: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1、Ⅱ、Ⅲ度)、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支分支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此外,近年有人提出运动后R波振幅增高(特别是在ST段压低的导联)也是心肌缺血的指标。
鉴别诊断要考虑下列情况:1.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本病有肾上腺素能6受体兴奋性增高的类型中,病人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和T波倒置等改变(参见“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人多表现为精神紧张和心率增快。服普奈洛尔10~20mg后2小时,心率减慢后再作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有助于鉴别。2.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病、其它心脏病、电解质失调、内分泌病和药物作用等情况都可引起ST段和T波改变,诊断时要注意排除,但根据其各自的临床表现不难作出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