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法,又称“挑痧”,属《内经》砭石疗法、刺络疗法的一种。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癍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痧的含义
“痧”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叫法,一方面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米,用手指触摸时,稍有阻碍的疹点。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和“痧气”,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证候,故有“百疾皆可发痧”之说。
痧证的病因
痧证多见于夏秋两季,春季次之,冬季极少见。因为夏秋季节,风湿热三气旺盛,湿热交蒸,酿成不正之疠气(雾瘴),流行于天地之间,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发痧证。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离经之血,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体表经络则无“痧痕”出现,因为健康的人体内无代谢产物潴留,其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
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发生严重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局部呈缺氧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增强,刮痧时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有“痧”出现。
“痧”的颜色、形态、多少和部位深浅由局部代谢产物多少,即缺氧程度决定的。
痧证的临床表现
① 一般表现:
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胸腹灼热,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严重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
② 急重表现:
心胸憋闷烦躁,胸腹大痛,或吐或泻,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严重的
眩晕昏倒,面唇青白,口噤不语,昏厥不醒,手足厥冷。或头额冷汗如珠,或全身无汗,青筋外露,痧点时隐时现,唇舌青黑。
操作方法
① 拿刮板法
用手掌握着刮板,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若为达到治疗目的,刮板厚的一边对掌心,用薄的一边刮拭;若保健时,则薄的一边用对掌心,用厚的一边刮拭。
② 刮拭方向、部位
颈、背、腹、上肢、下肢部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
③ 刮拭角度
刮痧板与刮拭方向保持90°~45°进行。
⑤ 刮痧方法
(1)直接刮法:用器具蘸介质直接刮拭。
(2)间接刮法:在要刮的部位放一层薄布类物品,再用刮痧用具在布上进行刮痧,适用于3岁以下的小儿,高热出现抽搐者。
⑤ 操作程序
◆ 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 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
◆ 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 检查刮具的边缘是否光滑,如有缺损,应拒绝使用,以免划破皮肤。
◆ 手持刮板,蘸水或专用刮痧油,在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单一方向刮擦皮肤,不要来回刮。
◆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刮痧板的湿润。刮动数次干涩时,要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一般一个部位刮20次左右。
◆ 刮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和局部皮肤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的力度。
◆ 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或用手掌按摩,使其吸收效果更佳。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