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有关人士日前透露,中国内地医院普通病房平均每个护士要护理近三个病人,重症监护病房要护理一个病人,而国际上普通病房平均每个护士护理一名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则平均有五个护士护理一个患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医院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少,护士配备不能满足护理需求。
那么,各医院临床一线护士为何长期 数量不足?原因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各医院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开不断压缩护士编制,削减护士人数;二是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普遍偏低,抑制了人们从事护士职业的热情。而这两方面的原因归结为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疗存在着一种落后的、扭曲的医疗服务观念:重治疗、轻护理,只求将患者的生理疾病治好,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康复。一句话,医疗服务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
随着人类医学和临床医疗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疗服务不单单要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更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不仅要把患者的病治好,更要向他们提供优质的精神服务。这就是“生理—心理—社会”医疗观念或模式。这种观念、模式早已成为世界医学和临床医疗发展的潮流。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高质量的护理会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而低质量的护理,则不仅会阻碍和延缓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而且会进一步恶化护患关系、导致护患纠纷:当一名护士要照顾的病人太多时,她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打针、发药,而不可能经常主动接近病人、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为病人提供帮助。常常是,护士们觉得自己忙得晕头转向,而病人却对护士的工作不满意,双方相互埋怨,相互不理解。
实际上,一个国家临床护士人数与医院床位数的比例(目前我国大约为0.33比1),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高低。医疗改革重在制度建设,同时也有赖于医疗观念的革新,摒弃重治疗、轻护理的落后医疗观念,逐步树立“生理—心理—社会”的先进医疗观念,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才可能有质的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