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阳光体育好,为何落实如此难?场地师资、家校观念、意外伤害……这些影响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开展的理由,听起来也不都是敷衍塞责。这些问题,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同样需要面对,他们又如何应对呢?
在福建泉州,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口碑不错,不仅仅是因为教学质量,还在于学校为孩子们营造的快乐氛围。这所百年老校名气虽响,但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5.1亩,分摊到2500多个孩子身上,人均面积不到4平方米。要是孩子们全都走出教室,校园里就只有手搭手的空间。
上午第一节课后,大课间的铃声一响,孩子们走出教室,有的直奔操场,有的却逆向上楼。记者看到,每层楼道的宽敞处都是游戏、运动的空间。跳绳、呼啦圈,还有一种流行于闽南一带的“拉拉球”,占地不大,都可以在楼道内开展。
校长林培玲说,学校倡导阳光体育“三课三得”——体育课习得,大课间乐得,课外体育运动辅得。喊出的口号则是“幸福体育亲子同行”。
何谓亲子同行?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套“三战八法”的南拳操,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南拳是鲤城区实验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根植于闽南的传统文化土壤,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练完南拳操,五年级六班的陈黄鑫和父亲陈宏志的额头都渗出了汗珠。陈宏志支持孩子习练南拳的理由很简单,“小孩子高兴一点,不要累得半死”。
林培玲认为,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孩子们的体育活动,可以让他们了解运动损伤很难避免,“比如扭个脚,家长们自己如果有体会,也更容易理解学校”。
学校体育教研室里,整齐摆放着刀枪棍棒。数百名孩子披挂整齐,操枪弄棒,呐喊奔跑,演练了一套“宋江阵”。宋江阵是流行于闽南的传统民俗表演,鲤城区实验小学经过发掘整理,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这种将传统文化、少儿兴趣和锻炼效果融为一体的项目,已经走出校园,为社会所关注。
放学的铃声响起,操场上的笑声传来。在鲤城区实验小学,阳光体育一小时的推行显得自然妥帖。但记者心头依然有困惑盘旋——看来,空间、时间、师资等问题并非全无解决的办法。阳光体育促进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成长,更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但为何会陷入推行不力的困境?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实践,能否不是个别而是主流?不少前来观摩的校长觉得,阳光体育一小时的落实要从“撬动观念”入手,而观念形成于现行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之中。这也许才是阳光体育能否灿烂的真正支点。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