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干净的就医环境,“五脏俱全”的功能分区,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设备设施,今年以来,我市加快实现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为解决“看病贵”,全市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在全国率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为患者节约7.67亿元。
日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医疗卫生满意度总分为68.36分,居全国第一。
1500个基层医疗建设项目
让群众看病方便
宽敞、明亮的诊断室,无异味的观察室,还有舒适的沙发……这是65岁的李薛渊对南岸区龙门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象。
12月2日,家住上新街1巷49号的他正在观察室输液,说起社区医院的变化,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里条件很差,生病只有往大医院跑,结果打挤得不行,看病成了大难题。如今,这里的环境好多了,各方面设施也都齐全,看病不再用往大医院跑了。”
这是老人对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最直接的感受。
为改善基层卫生的服务条件,自2008年底以来,我市共完成15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现了每个镇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80%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90%的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分别达到72.72%和64.81%,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的预期目标。
为此,我市还对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制定了统一标准,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面积、科室设置、选址等,比如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应在80-120平方米,设置诊断室、注射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值班室,在布局上应分开,相对独立,并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
针对我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局面,去年6月,我市还遴选出23所医院作为“三甲”创建单位进行改造升级,这些医院分布在主城二环、区域中心城市及80万人口以上的大区县。截至目前,市五院已通过“三甲”医院验收,其他医院正在创建中。
各医疗机构也通过搬迁、修建新大楼、改造等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如大渡口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搬迁至该区翠柏路102号,新大楼的投用,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满足该区群众的看病需求。
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让群众治病便宜
有些人生病了,宁愿扛着拖着,也不愿去医院,就是因为看病贵。
为扭转这一局面,去年,我市在全市乡镇社区公立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本药物全部按进价实行“零差率”销售。
12月1日,在黔江区正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陈国旭从医生手里接过药方,看到标明的药费是9元钱时,他有点吃惊,“只要9块钱啊?这么便宜?”
“现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都是按进价卖,当然便宜哟!”医生陈坤配解释说,给陈国旭开的药有阿齐霉素片、板蓝根冲剂、赛庚啶、蛇胆川贝液等4种药,未实行“零差率”前,要14元,现在只要9元。
“太好了,以前看个病要花几大百,现在便宜多了!”这也消除了陈国旭对看病的“恐惧”。
像陈国旭这样受益的人还有很多。从今年2月29日起,我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6月27日,基本药物制度又覆盖到所有村卫生室,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目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共有307种,但这远不能满足基层用药需求。为了适应本地常见病、多发病基层用药,今年1月,我市还邀请99名全科医生遴选出205种药品增补进目录。新增的药品包括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130种、中成药75种,涵盖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等20余类常见病。增补后,基本药物品种达到了512种,基本可满足市民普通用药需求。
这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实惠。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30.48%,为患者节约7.67亿元,人均减少24.67元,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进一步抑制药价虚高,我市还成立了药品交易所,首创电子挂牌交易的全新药品交易模式。全市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全部进入药交所采购药品,开具的药品价格最多只能在药品成交价的基础上上浮15%作为成本费用。自今年4月药交所正式交易以来,与2010年的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相比,药价平均降幅达28%.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