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各大医疗机构空调开得很足,但一些拥挤的场所,如挂号收费窗口及急诊室,还是让人心浮气躁、热汗直冒。专家门诊区更是一早起就挤满人,大家眼巴巴望着显示屏上滚动的就诊号码,一个号码停留很久,就会心里嘀咕“人怎么这么多”……
为了缓解看病难,申城正在推广门诊预约制度,近日又推出公益性的预约公共平台,提供23家市级大医院的专家号。患者打电话或登录网站,就可预约到专家。预约后,看专家容易了吗?作为看病难的另一端,专家的真实感受如何?记者兵分两路,分别体验患者预约、挂号、等候,以及专家现场接诊的全过程。
患者:
预约平台难找候诊还需排队
星期五下午1点半,岳阳医院青海路门诊部。虽可算是每周最“清淡”的时段,二楼诊室前,几排座椅仍然座无虚席,有的患者焦虑地看着滚动大屏幕,有的患者时不时咨询护士何时轮得到自己。王颖洁,是候诊人群中的一位。
夏天过了大半,小王皮肤有些不适,上次来看皮肤科专家,等了半天挂不到号。“门诊护士给了我一张小名片,上面介绍上海医联网,说可以电话挂号专家门诊,也可以直接网上挂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小王上周先拨打了95169热线,“拨了好几次,都是忙音,真有点不耐烦了。”改为上网搜索,输入“上海、预约挂号”字样,弹出的大多是各家医院网站、上海助医网,费了番功夫找到医联网挂号平台,点开时又有些卡壳。“实在比较难找,不过,点击进去还是很方便的。”
浏览了一圈,像岳阳医院妇科王采文、肿瘤科张亚声等名专家的预约号,早就约满;幸运的是,皮肤科方佩影医生网上预约开始没多久,她顺利地挂好了号,位列第二。
方医生每周五下午开诊,因为预约时间段较为宽泛,小王比开诊时间迟到了一会。在她之前,已有好几名患者排着。不到20分钟,大屏幕叫号:“2号王颖洁,请至皮肤科诊室。”有其他患者不解:“医生,凭啥她比我晚到,还能比我早看?”“不好意思,网上预约能先排先到。”
小王从挂号到完成问诊,总共不超过半小时。她问护士:“要是以后预约的人多了,我还需要排队吗?”护士解释说:“预约患者多,也要讲究先来后到。”
候诊室里几名年老患者听到后,不禁议论纷纷,“网上挂号,阿拉弄也弄不来,勿便当!”“哎呀,其实蛮便当的,就像小菜场排队,侬放只篮头,也算在排队。”“还是到医院跑一趟,心里也踏实,横竖也要排队的!”“是呃,顶好有医生教教阿拉,网上哪能弄,否则只有小年轻扎劲了”……
记者临走时,方佩影医生建议说,想要进一步推广预约挂号,后台操作系统越简单越好,这样老年人为主的患者人群也能应用;此外,预约人数多了,预约时段不妨再细一点,这样患者预约后的二次排队时间,也能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专家:
忙得不敢多喝水预约爽约近20%
星期三早上7点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办公室。全国著名骨科专家张长青刚换好白大褂,门口就有好几个患者探进半个身子:“张主任,我是您的老病人,麻烦给看看片子好吗?”张长青爽快答应下来,正式开诊前的义务咨询,已经成了他多年习惯。
7点50分,张长青来到门诊十楼骨科第三诊室。门口照例挤着不少患者,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家人扶着坐在担架上。门诊护士长告诉他今天有30个预约号,张长青笑笑,对一旁跟随采访的记者说:“今天如果只看这么几个病人,就太轻松了。”
8点,门诊正式开始。第一个病人沈先生来自青浦,拿着一大叠检查报告和CT、X光片。张长青细细翻看,判断“先吃点药,现在没必要开刀”。病人舒了口气,“我预约等了1个半月,今天5点多就来挂号了。”
病人络绎不绝,常常一个还没看完,第二个已经迫不及待地站在一旁。还有的患者问诊结束后又想起什么,回到诊室只为再“求个放心”。对多少有点忙乱的场面,张长青似乎司空见惯,看片、触诊、下医嘱,干净利落。他的两个博士研究生则忙着记录病历、开方、开住院预约单。
起先十来位都是预约病人,预约等候时间短的三个星期,长的两个多月。
从9点半开始,病人多为当天挂号,且不断有人进来要求加号,理由都是“大老远赶来找张主任”。张长青都应允了:“按规定,专家门诊要全预约,半天看30个号。你看看实际情况,做得到吗?”
直到12点,这波问诊高峰才算过去。4个小时,张长青几乎不间断地看了近50个病人,有时喝口学生代泡的茶,又不敢多喝,因为上厕所要耽搁几分钟。病人绝大多数来自外地,从苏浙到湖南、贵州、四川。
“病人口口相传,还有的是网上查到我的名字,最多一趟门诊要看80多个人,拖到下午1点半也吃不上饭。”张长青数了数桌上一叠住院开刀预约单,一共23份。“每个星期我有两到三天要开刀,加上行政事务、科研、指导学生,两个半天门诊已经是满负荷,再也没有余力了。”
门诊记录显示,上午已经挂了61个号,其中只有22个是预约病人。“不是有30个预约吗?”记者问护士长,回答是:“爽约太多。有时真不明白,张主任这么紧俏的专家,预约要等那么久,却有那么多人白白放弃。上月,爽约率接近20%”。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