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推行的双休日无休门诊,饱受患者好评。但在给患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多困难。昨天,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表示,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卫生部门将酌情调整这一政策,以保证医疗质量不降低。
>>关于双休日门诊
无休门诊未缓解就医压力
现状
去年11月,全市25家三级医院开设双休日门诊。根据要求,各区县卫生局将组织辖区内二级医院开展双休日全天门诊试点工作,规划为区域医疗中心的11所郊区县二级综合医院,要在今年上半年内启动试点工作。
分析: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称,目前,医院除了正常门诊外,还要开展双休日门诊和夜间门诊。但因医疗资源和人才紧缺,导致很多医生上完白班还得上夜班,周末还要出诊,正常休息得不到保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质量。
回应: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就此表示,双休日门诊工作开展以来,并未如预期所想——达到缓解平时就诊压力的效果。目前,双休日门诊量仅为平日的20%,其中最为受益的是不愿平日请假看病的小学生,“这显然与大医院救治疑难重症的功能定位不同”。
她表示,为方便患者就医,除出诊专家外,检验科、影像科、药方等工作人员也要上班,确实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负担。针对此前提出的将在全市范围推广双休日门诊的说法,邓小虹表示,将根据医生们的反馈,酌情调整,新医改不能以牺牲医务人员的休息时间,降低医疗治疗为代价,“应达到让政府、患者、医生都满意的目标”。
>>关于儿科
儿科医生将在社区出诊
现状
去年入冬以来,儿童患者数量激增。两个月来,北京儿童医院和首儿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日均门诊人次分别达到9850人次和7357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9%和10.2%.而二级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的儿科却是门可罗雀,部分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仅为个位数。
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张霆表示,要解决看病难问题,有病就扎堆大医院的现状,必须建立层级有序的就诊格局,强化社区和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避免盲目就医。
回应:“这是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邓小虹表示,正是患者的盲目就医习惯导致本市部分医院“看病难”,而儿科情况尤为突出,一方面,在目前医保制度放开的情况下,所有孩子一得病就上儿童医院,80%的孩子都是发烧、肺炎、肠炎等普通疾病;另一方面,病人走了,综合医院的儿科门可罗雀,日益萎缩,从人员流失到关闭病房,再后来连门诊都关了,那病人就更不会选择综合医院看病,这陷入了恶性循环。
她表示,今年,卫生部门将用多种途径“振兴儿科”,首先,在鼓励执业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政策中,率先引导儿科等综合医院较为薄弱的科室医生进社区、进区县医院;同时,将全力恢复二级医院儿科,并进行能力建设,“先耐得住寂寞”;其次,降低儿科医生的进京门槛,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即可进京,而非原来要求的研究生学历;再次,延长医生退休时间,儿科女医生55岁可继续留岗工作。
>>关于医疗纠纷
纠纷调解机构3月前挂牌
现状
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的方式,有院方和患者私了、求助保险公司调解中心、医学会专家鉴定、法院等多种方式,这种缺少统一鉴定标准的方式,导致了医患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同时,近年来,患者到法院打官司的比例逐年升高,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被边缘化,“稍有处理不当,即会加剧医患矛盾”。
分析:同仁医院副院长张宁利表示,目前医院有超适应征用药的情况(即超出监管机构批准的适应征和超出批准的使用人群)。对此,兄弟省市在用药前会和患者签订安全协议,避免医疗纠纷,本市尚无规定,这就使医生陷入既要保证医治质量、又要担心由此引发医疗纠纷的尴尬境地。
回应:邓小虹表示,针对愈演愈烈的医疗纠纷和“闹医”事件,北京将借鉴天津等地的先行经验,引入相似的工作模式,即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通过卫生局、公安局、司法局、保监会和医疗责任险等多部门联手,逐渐把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的调解、鉴定和赔偿标准统一化。目前,由司法局、卫生局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即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已经基本形成,并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内挂牌成立。
按规定,凡索赔额在1万元以上的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纠纷,都会由该调解机构进行鉴定和调解。届时,只要一个机构鉴定完毕后,法院、保险公司等部门在受理时都将认可同一个鉴定结果。对该调解机构的公平性,邓小虹表示,该机构非卫生局“独管”,多部门协作下,不仅可保证结果公平,也会减少认定程序的繁杂多样,方便患者。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