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化名)的老家在河南,40岁的他因为患上艾滋病从家乡“逃”出10多年,辗转多个城市最终来到青岛。就在他病危时,青岛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收留了他。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感染科的医护人员通过多方打听,终于联系找到了他的家人,让他们见上最后一面。陈强带着亲人的祝福,安然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医护人员让他见到了家人
对于一个艾滋病患者来说,除了要面对病痛的折磨,更需要巨大的勇气面对来自他人甚至家人的疏离和歧视。于是很多患者更愿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就医。11月29日,在青岛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做志愿者已经有三年的小潘说,在这个病房,病人感受到的不再是周围无尽的恐惧和歧视,而是关爱。不管是传染病毒携带者,还是已经生命垂危的病人,医护人员都尽心尽力地照顾着。
护士长芦静对记者说,科里很多病人都是从其他城市过来的 ,最远有厦门的 ,之所以背井离乡来青治病,就是为了避免熟人的疏离和歧视。她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医院接收了一个从河南来的患者陈强,40多岁,来到医院的时候已经神志不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没有家人陪同,也没多少钱,但医院还是接收了他,给他治病。
病人虽然离家出走,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惦记着家人。“我们通过派出所等渠道打听他和家人的消息,发现他离家出走已经10多年了,老母亲也不在了,联系上了他的哥哥,哥哥带着家人和陈强见了最后一面。”芦静说,见到家人以后,陈强一下精神了很多 ,最后走的时候也很安然。
在感染科病房里,当着病人的面,护士们都不会戴口罩和手套,芦静说,需要无菌治疗的时候或单独收拾房间的时候,他们会戴口罩手套,能不戴的场合,都尽量不戴。“病人尤其是传染病人,可能你一句随口而出的话或者随意的动作,就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虽然没人要求不戴口罩、手套,但都习惯了。”
不戴口罩、手套只是对艾滋病人关爱的一个方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小潘说,最让他感动的是,医护人员照顾病人不怕脏、不怕累,还从精神上鼓励病人要有信心。“艾滋病人到后期的症状就跟癌症一样,身体上的一些部位会腐烂,发出恶臭的味道。而且到了后期发病时,病人根本就照顾不了自己,日常生活都是护士帮忙照料。”小潘说,对于比较年轻的病人,病痛对他们的打击很大,尤其是在受到歧视眼光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病房的医护人员会开导他们,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亲人放弃他们,我们不放弃
小潘介绍说,整个感染科差不多有20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外地来青就医的。就像陈强一样,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家人照顾,即便是本地的,到了后期也有被家人放弃的。
“可能亲人放弃了他们,但我们不会放弃。”六医感染科的范主任说,医护人员都是24小时倒班照顾,端屎端尿都是护士在做,工作不仅累,有时候甚至还要被骂被打。“我们这还有其他病的患者,像狂犬病,发作起来又骂人又打人,很多护士都挨过打。”在小潘的口中,范主任对于患者的照顾、关心也非常多 ,可在采访时,他只是说,自己科里的护士们确实做得不错,他告诉记者:“病人的心情有时候就会特别烦躁,你去关心他,反而会被骂一顿,可我们的医护人员不会因此就不管了,他们还是耐心地给病人疏导,让他们尽量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