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拔除术的禁忌证是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所包含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肾脏疾病
各类急性肾病均应暂缓拔牙。对各种慢性肾病,应判定肾的损害程度。慢性肾衰竭临床上较常见,引起的原因甚多,包括长期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管一间质性肾炎、肾结核、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等。如处于肾功能代偿期,即内生肌酐清除率>500%,血肌酐<132.6μmol/L(1.5mg/dl),临床无症状,则拔牙无问题。但应注意预防感染,因其可使肾功能恶化。对于慢性肾衰竭接受透析治疗的病人,患牙作为病灶具有较大危害时,可在完成一次透析后进行手术,应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负担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为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其特征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失常。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人多有神经系统症状(易激动、舌及两手平举向前伸出时有细震颤、失眠、紧张、焦虑等),高代谢症群(怕热、多汗、心动过速等),甲状腺肿大及突眼等表现。手术之精神刺激及感染可能引起甲状腺危象,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拔牙应在本病控制后,静息脉搏在100次/min以下,基础代谢率在+20%以下方可进行。注意减少对病人的精神刺激,使病人不恐惧、不紧张。麻药中勿加肾上腺素。术前、术中、术后应监测脉搏和血压,注意预防术后感染。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有Ⅰ型及Ⅱ型之分。绝大多数为原发性,Ⅰ型病人的遗传倾向明显;Ⅱ型多见于中老年。其特征为高血糖、尿糖、葡萄糖耐量降低等。早期多无症状,至症状期方有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并可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心血管病变,为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因之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心脏病(简称高心病)、视网膜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等。作为代谢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人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正常人,伤口的愈合因蛋白合成障碍可能延迟。
一般拔牙或小手术用局麻者,特别是术后能进食者,对糖尿病的影响较小,对糖尿病原有的治疗方案不必改变。拔牙时,空腹血糖以控制在8.88mmol/L(160mg/dl)以下为宜。未控制而严重的糖尿病,应暂缓拔牙。
糖尿病病人接受胰岛素治疗者,拔牙最好在早餐后1~2h进行,因此时药物作用最佳。术后应注意进食情况、继续控制血糖,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造血系统疾病一
贫血:指外周血液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一般伴有红细胞数量或压积减少。WHO诊断贫血的血红蛋白标准(氰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为:成年男性低于130g/L,成年女性为低于120g/L,孕妇低于110g/L.
皮肤和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观察指甲、手掌皮肤皱纹处、口唇黏膜和睑结膜等处,对诊断均有帮助。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思想不集中等皆为常见症状。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约30%病人可有心电图改变。
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血细胞比容在30%以上,一般可以拔牙。慢性贫血者因机体已有良好适应性和代偿功能,即使血红蛋白较低,也能耐受_般手术。但老年或动脉硬化者,血红蛋白应先保持在100g/L左右,以防止术中术后出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口腔门诊一般多见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贫血,皮肤及黏膜可有出血瘀点或瘀斑。血液检查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减少,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也延长。如经治疗已缓解且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者,可以拔牙。
2)巨幼细胞性贫血;
主要由体内缺乏维生素Bl2或叶酸所致。临床上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叶酸缺乏为主,恶性贫血,以及药物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如贫血不严重,对拔牙耐受性良好者,可以拔牙。
3)缺铁性贫血:
是体内缺铁的发展结果。最早是贮存铁耗尽;继之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最后才发生缺铁性贫血。以上三阶段总称为铁缺乏症。本病在妇女、婴幼儿及儿童更为普遍。贫皿不严重者可耐受拔牙。
4)溶血性贫血:
门诊见到者多属慢性、起病缓慢,症状轻,有贫血、黄疽、肝脾肿大三大特征。溶血性贫血,尤其是自身免疫性者(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者,术中或术后有发生溶血危象或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可能,应与有关专家合作拔牙。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造血系统疾病二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周围血自细胞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2×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如低于1×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在多数情况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相同,但抑制的程度不同。
中性粒细胞如低于l×109/L时,易引起严重感染和影响创口愈合,应避免拔牙及手术。如中性粒细胞在(2~2.5)×109/L,或白细胞总数在4×109/L以上,病人可耐受拔牙及手术。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造血系统疾病三
白血病:
为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约占癌肿构成比的5%左右。
急性白血病常有发热和感染,而以咽峡炎及口腔炎多见。约l/3以上病人起病时伴出血倾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减少。2/3病人有贫血。白血病细胞浸润口腔黏膜可引起牙龈及舌肿胀,牙龈出血并继发感染。
急性白血病为拔牙的禁忌证。
慢性白血病国内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多见,主要见于中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多见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起病较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发现脾肿大或白细胞异常而确诊。
多数慢粒病人经治疗而处于稳定期者,如必须拔牙,应与专科医师合作,并预防感染及出血。
慢淋在我国少见,构成比占白血病中的1.1%~3.2%.如为良性型(静止型。白细胞少于5×109/L,无症状)或轻型(常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必须拔牙者可在与有关专家合作下进行,注意预防感染及出血。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造血系统疾病四
恶性淋巴瘤:
为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淋巴细胞和(或)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恶性程度不一。典型者有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并多见于颈部。常见发热及肝脾肿大。晚期有恶病质、贫血等表现。
恶性淋巴瘤现分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前者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后者。
恶性淋巴瘤必须拔牙时应与有关专家配合,在治疗有效,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低度恶性者经合理治疗可有5~10年存活期,可在有关专家合作下拔牙,高度恶性者预后差,存活期约在2年左右,拔牙应慎重。
牙拔除术的禁忌证之造血系统疾病五
出血性疾病:为止血功能缺陷引起,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属于并无特殊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有明确病因者为继发性)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85%病人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本病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脾脏无明显肿大,骨髓巨细胞增多。
急性型常见于儿童,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及黏膜出血。此时不可拔牙。慢性型较常见,约80%为青年女性。起病慢。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皮肤出血、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有月经过多。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与手术出血的关系密切。如功能良好的血小板在100×109/L以上,则引起出血的机会很少。低于50×109/L时,拔牙或手术后伤口渗血常见。低于20×109/L时可有严重出血,故拔牙应选择在50×109/L以上进行,并应注意预防出血,手术时注意止血。拔牙或手术最好在血小板数高于l00×109/L时进行。必要时行专科会诊检查,与专科医师合作拔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血友病:
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共同特征为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身皆有轻微创伤后就出血倾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