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是用于检查血小板、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相互作用是否正常的试验。它涉及到血小板的数量、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等方面。
1.出血时间(BT)
(1)原理:测定在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即为出血时间。BT反映了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包括内皮下组织与血小板粘附(通过vWF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等反应,以及PGI2与TXA2的动态平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参考值(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定法):2.5~9.5min(>lOmin为延长)。
(3)临床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尿毒症、药物影响、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病如艾-唐综合征。一般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时间不延长,但某些严重的因子缺乏(如因子Ⅹ和Ⅺ)及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可以延长。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此外,出血时间还广泛用于外科手术前的出血筛选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控,以免发生出血。
(4)注意事项:试验前一周患者应停服阿司匹林、噻氯吡啶等抗血小板的药物。
2.束臂试验(CFT)
(1)原理通过前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予毛细血管以负荷,观察前臂皮肤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来估计血管壁的完整性及其脆性。
(2)参考值:5cm直径圆圈内新出血点的数目:男性少于5个;女性及儿童少于10个。
(3)临床意义:新出血点的数目超过正常为阳性,见于:
①血管壁结构和(或)功能缺陷,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及其他血管性紫癜。
②血小板的量和(或)质异常,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③血管性血友病(vW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