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会员中心·设为首页·下载·社区·百度·谷歌
  • 默认
  • 淡蓝
  • 宁夏
  • 新绿
  • 竹韵
  • 水墨
  • 星空
  • 奥运
  • 咖啡
  • 紫色
展开

资讯

图片

下载

健康

考试

搜论坛

综合辅导
医学教育网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答疑周刊》2013年22期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医学教育网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答疑周刊》2013年22期
作者: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医学教育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14 21:42: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临床基础检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尿中偶尔可见白细胞管型

B.正常人激烈运动后不可能见到透明管型

C.典型的上皮细胞管型中,上皮细胞是同心圆排列

D.肾上皮细胞管型内不含肾小管上皮细胞

E.DIC患者尿中可见血小板管型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请老师根据备选答案解析

解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继发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被消耗,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出血、溶血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表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DIC患者尿中可见血小板管型医学|教育网原创。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下列哪种疾病不会出现血块收缩不良的结果

A.红细胞增多症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友病

D.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E.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

【正确答案】C

学员提问:血小板增多症怎么也会因起血块收缩不良

解析:一般认为血块收缩的机制是血液凝固后,血小板附着于纤维蛋白上通过血小板退缩酶的作用,引起血块逐步收缩。

收缩不良: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凝血障碍、异常球蛋白血症医学|教育网原创。

此学术问题教材也没有具体解释,因此我们只能去记忆此知识点了。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临床血液学检验】

蔗糖溶血试验何项不正确

A.容器清洁干燥

B.可取AB型正常人的血清

C.可用葡萄糖替代蔗糖

D.血液标本可用枸橼酸钠抗凝

E.血液标本不能用草酸盐抗凝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和酸化实验有什么区别是重点吗?

解答:蔗糖溶血试验,是指将红细胞置于低离子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在37℃条件下,可促进补体和红细胞结合,观察红细胞是否破坏发生溶血。本试验常与酸溶试验一起使用,作为阵法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简易过筛试验。

酸化溶血试验:

1、原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体内存在对补体敏感的红细胞。酸化血清溶血试验,也称Hamtest,即红细胞在酸性(pH6.4~6.5)的正常血清中孵育,补体被激活,PNH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而正常红细胞不被溶解,无溶血现象。结果:阴性医学|教育网原创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临床意义:是PNH的确诊试验。阳性主要见于PNH,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作严重时可呈阳性。

这两个是比较重点的考点,一般出现在溶血性贫血部分。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临床血液学检验】

粒红比值减低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化脓性感染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类白血病反应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E

学员提问:这道题我没有明白为什么选E

解答: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骨髓象

(1)增生明显活跃。

(2)粒红比值明显减低或倒置

(3)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百分比常>0.50,以中幼红细胞为主,其他阶段的幼红细胞亦相应增多,易见核分裂象。成熟红细胞中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5)巨核细胞系一般正常。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管外溶血常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G6PD缺陷症慢性期

D.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E.HbS症

【正确答案】A

学员提问: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难道不是血管外溶血嘛???

解答: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的称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破坏的称血管外溶血医学|教育网原创。

血管外溶血:是红细胞所受的损伤较轻,红细胞在脾、肝内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破坏;由于脾功能亢进而对正常红细胞的过度破坏也属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一般呈慢性溶血过程,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温抗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主要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增多而引起的相应变化。

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受损伤较重,直接在血循环中破裂,红细胞的内容(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血管内溶血是血浆内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血管内溶血一般呈急性溶血,也可表现为慢性溶血过程,多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G-6PD缺乏,冷抗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药物、理化、感染等因素所致之溶血性贫血。

祝您顺利通过考试!

感谢您对网校的支持

医学教育网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答疑周刊》2013年22期(word版下载)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我要投稿 | 最近更新 |网站管理| 加入收藏
有害短信息举报 |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 版权所有 | QQ群: 208861788
Copyright © 2008 - 2022 pooson.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0006718号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资源来源其他网站,
如果有些资源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处理!站长QQ:(1107044562) 邮箱:pooson@qq.com互联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