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助理医师外科学考试需要掌握的内容,医学教育网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急性甲、戊型肝炎可根据患者血清中抗HAV-IgM和抗HEV抗体阳性确诊。
丙型肝炎可根据血清或肝内HCVRNA或抗HCV抗体阳性确诊。
乙型肝炎病毒有3种抗原(HBsAg、HBcAg和HBeAg),在人体内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HBs、抗-HBc和抗-HBe)。这些抗原和抗体可用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志。但由于用一般的方法在血清中很难检测到HBcAg,所以多数医院只检测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即:乙肝两对半或乙肝五项)。HBsAg为病毒的包膜,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可中和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是机体免疫功能战胜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武器。HBcAg和HBeAg有促进病毒成熟的作用,常表示体内有完整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存在,具有传染性。同时,HBeAg又是在HBV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此,血清中的HBeAg也是病毒复制的标志。病毒基因(DNA)的存在是HBV复制的可靠指标,DNA多聚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逆转录酶的作用,抑制DNA多聚酶的药物,可直接抑制HBV的复制,使HBVDNA阴转。乙型肝炎可根据HBsAg、HBeAg、抗HBc-IgM和HBVDNA中的任何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如在HBV感染同时或以后的血清中检测出抗HDV抗体、HDVAg和HDVRNA可诊断为丁型肝炎感染。
肝功能检查: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有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ALT与AST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正常值均为0~40IU.如果肝细胞坏死,ALT和AST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的ALT和AST升高的程度及其AST/ALT的比值是不一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的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但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ALT.所以,肝功能主要表现为ALT的升高,则AST/ALT的比值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的活性也常常大于ALT.
碱性磷酸酶(ALP)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和AST已经恢复正常后,γ-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至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γ-GT明显升高。
白蛋白是在肝脏制造的,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0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值为13~25.
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70μmol/L(1~4mg/L)。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这就是所谓肝细胞性黄疸。淤胆型肝炎的患者以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