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不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月经期不脱落;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而来,受卵巢性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若未受孕功能层坏死脱落形成月经。以月经周期28日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分3期:
1.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殖状态。增殖期分早、中、晚3期。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内膜较薄,仅1~2㎜.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较致密,细胞呈星形;间质中的小动脉较直、壁薄。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此期特征是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腺体数目增多并稍呈弯曲形;间质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逐渐发育,管壁变厚。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内膜进一步增厚至3~5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增殖为假复层上皮,核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裂象增多;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成网状;组织水肿明显;螺旋小动脉略呈弯曲状,管腔增大。
2.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在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分泌期分早、中、晚期。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此期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更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为分泌期早期的组织学特征;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内膜较前更厚并呈锯齿状;腺体内的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细胞内的糖原排人腺腔,称顶浆分泌,为分泌期中期的组织学特征。此期间质高度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增生、卷曲。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此期为月经来潮前期,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子宫内膜增厚达10mm,呈海绵状。内膜腺体开口面向宫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细胞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此期螺旋小动脉迅速增长超出内膜厚度,也更弯曲,血管管腔也扩张。
3.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离,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月经来潮前24小时,子宫肌层收缩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排出,形成月经血。
(二)月经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l4岁,可早至11~12岁。月经初潮早晚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营养、体重也起重要作用。近年,月经初潮年龄有提前趋势。
1.月经血的特征月经血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由于纤维蛋白溶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月经血不凝。出血多时出现血凝块。
2.月经的临床表现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出血第一日为月经周期开始,相邻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2~7日,多为3~5日。一次月经总失血量为经量,正常经量30~50ml,超过80ml称月经过多。月经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无特殊症状,盆腔充血及前列腺素作用,有些妇女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少数妇女可有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