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亦称细菌性脑膜炎,是以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婴幼儿多见,2岁以内发病者占本病的75%,高发年龄为6~12个月,冬春季为好发季节。新生儿化脑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年龄在1个月以上小儿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化脑多由B型嗜血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引起。l0岁以上的小儿由B型嗜血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致病者多见。
临床表现
(一)临床表现可概括为3个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n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二)不同年龄段患儿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1.新生儿及3个月以下:婴儿临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极不典型。体温可高可低,甚至体温不升,常有拒食、吐乳、嗜睡、惊惕、尖叫、惊厥、面色青灰、前囟饱满或隆起等,脑膜刺激征出现较晚。
2.3个月~2岁:小儿有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惊厥、精神萎靡,嗜睡或昏迷。颈项强直,前囟膨隆,出现脑膜刺激征。
3.2岁以上:小儿症状及体征渐趋典型,除头痛外,尚有背痛、关节肌肉疼痛等主诉,脑膜刺激征明显。
诊断及鉴别诊断
患儿急性起病,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到化脑的可能。应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在24小时后复查脑脊液。三个月以下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查体可仅见前囟隆起,应予注意。
1.脑脊液检查:典型化脑的脑脊液特点是: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多在1000×106/L以上,以中细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常在1mmol/L以下;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白含量增高,多在1g/L以上。脑脊液沉渣涂片检菌是早期明确致病菌的重要方法,涂片找菌的阳性率取决于脑脊液细菌含量。脑脊液细菌培养是确定致病菌的最可靠方法,但阳性率不高。脑脊液特异性细菌抗原测定有助于确诊。
2.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20×109/L~40×109/L,中性粒细胞可占80%-90%以上,重症患儿及新生儿化脑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
3.血培养、局部病灶分泌物培养及皮肤淤点涂片对诊断本病有参考价值。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病毒性脑膜炎:起病一般较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轻。脑脊液外观多属清亮,细胞数0一数百个,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轻度升高或正常。细菌学检查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易与经过不规则治疗的化脑混淆。多数起病缓慢,常有结核接触史和肺部等处的结核病灶。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状,细胞数多<500×106/L,以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蛋白增高。涂片或留膜抗酸染色找到分枝杆菌即可确诊。另外PPD试验有重要参考价值,结核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协助诊断。
3.真菌性脑膜炎:其临床表现、病程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起病缓慢,颅压增高,确诊靠脑脊液墨汁染色见到厚荚膜的发亮圆形菌体,在沙氏培养基上可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治疗
1.抗生素治疗:对于疑有化脑的患儿进行腰穿脑脊液检查后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力求用药24小时内杀灭脑脊液中致病菌,故应选择对病原菌敏感,且能较高浓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急性期要静脉给药,做到用药早、剂量足和疗程够。目前多主张用三代头孢菌素,根据治疗效果调整药物,保证足够疗程,一般需2~3周。切忌缺乏指征就任意更换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几年龄对抗生素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必要时行鞘内注射给药。
2.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当应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中毒症状,降低颅内压。
3.对症处理:控制惊厥,处理高热,抢救休克,降低颅内压,积极治疗并发症。
4.支持疗法:对于新生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少量输注新鲜血液或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