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脑血管内膜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
1.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动脉内膜炎;血液病引起者较少见;其他如脑淀粉样血管病、Moyamoya病等。
2.血管痉挛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子痫和头外伤等患者。
3.病因未明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与来源不明的微栓子或血管痉挛、高凝状态有关。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1.50岁以上多见。
2.有TIA病史或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3.急性发病,可有缓慢加重。
4.常于安静状态或休息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其他脑局灶损害症状。
5.大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6.一般无意识障碍。
7.脑脊液一般正常。
三、辅助检查
1.颅脑CT24小时内可不显示变化,24~48小时后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
2.MRI数小时内即有呈长T1,长T2信号。功能性MRI、钆增强MRI更为敏感。
四、防治措施
1.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1)超早期治疗:综合保护治疗。
(2)个体化原则。
(3)整体化观念。
(4)对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挽救生命、降低病残及预防复发的目的。
2.超早期溶栓治疗起病6小时内治疗时间窗内进行。
(1)常用溶栓药物:①尿激酶:100~150万U;②rt-PA:每次0.9mg/kg,总量<90mg;早期静脉内溶栓溶栓再通率20%~60%。
(2)适应证:①年龄<75岁;②无意识障碍,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因预后极差,故即使昏迷较深也可考虑;③发病6小时内,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④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⑤CT本次病损的低密度灶未出现;⑥排除TIA;⑦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⑧患者或家属同意协议。
3.抗凝治疗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大样本病例未显示有效,急性期可短期应用。
4.脑保护治疗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清除剂、亚低温。
5.降纤治疗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蚓激酶等。
6.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300mg/d。
7.其他血管扩张剂、神经细胞营养剂、中医药。
8.外科治疗内膜切除术、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
9.一般治疗维持生命功能、处理并发症等基础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心电监护(>3d)、血压管理、血糖、水电解质平衡、脑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48小时~5天;早期康复治疗、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