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种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病灶局部反复出血和缓慢吸收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实质性瘢痕结节或形成囊肿。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盐腔,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又大致可分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1.巨检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约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50%患者双侧卵巢受累。卵巢的异位内膜病灶分为两种类型:①微小病变型:为位于卵巢浅表层的红色、蓝色或棕色等斑点或小囊,病灶只有数毫米大小,常导致卵巢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中刺破后有粘稠咖啡色液体流出;②典型病变型:又称囊肿型。异位内膜在卵巢皮质内生长、周期性出血,以至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典型情况下,陈旧性血液聚集在囊内形成咖啡色粘稠液体,似巧克力样,故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但如出血新鲜,囊内液也可为暗红色,稀薄状。此外,由于其他卵巢囊性肿物发生内出血时也可表现为巧克力样,最终诊断需靠组织病理学证实。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多在5~6cm以下,但最大者直径可达25cm左右。表面呈灰蓝色。囊肿张力大、囊壁厚薄不均,易反复形成小的破裂,破裂后囊内容物刺激局部腹膜及卵巢呈炎性反应,导致卵巢破裂处与周围组织粘连,这种粘连多发生在子宫后方、阔韧带后叶及盆侧壁,致使卵巢固定在盆腔内,活动受限。如较大的囊肿由于外力或自发形成较大的破口,多量囊内容物流入盆腹腔,则可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引起急腹症。
(2)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于盆腔腹膜和各脏器的表面,以子宫骶骨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浆膜最为常见。这些部位处于盆腔较低或最低处,与经血中的内膜碎片接触机会最多,故为内异症最好发部位。在病变早期,病灶局部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甚至完全消失。
严重者直肠子宫陷凹内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隔发展,在隔内形成包块,并向阴道后穹隆或直肠腔凸出,但极少穿透阴道或直肠粘膜层。输卵管内异症亦多累及其管壁浆膜层,直接累及粘膜较少。输卵管常与周围病变组织粘连,可因粘连和扭曲而影响其正常蠕动,严重者可致管腔不通,是内异症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亦分为二型:①色素沉着型:即典型的蓝紫色或褐色腹膜异位结节,术中较易辨认;②无色素沉着型:为异位内膜的早期病变,较色素沉着型更常见,也更具生长活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依其外观又可分为红色病变和白色病变。前者多认为是疾病的最开始阶段,病灶多由内膜腺体或细胞构成,富于血管,病变活跃;而后者多为出血被吸收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手术中为辨认病灶可进行热色试验(heatcolortest,HCT),即将可疑病变部位加热,其内的含铁血黄素则呈现出棕褐色。无色素沉着的内膜异位病灶发展成典型的病灶需6~24个月。
上述病理变化,在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所见略有不同。由于腹腔镜对病灶的放大作用,腹膜及脏器表面的早期病灶或微小病灶较肉眼直视时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形态。
2.镜检 异位内膜组织在显微镜下可见到4种成分,即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和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传统上,病理学家要求腺体和间质都存在并伴有月经周期的证据(存在组织出血或富含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才能确定诊断。现通常认为确诊需要有2种以上的成分。但典型的组织结构可因异位内膜反复出血被破坏而难以发现,故临床上常出现临床所见与病理报告不一致的现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显微镜下诊断要点如下:
(1)子宫腔及肌层以外发现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或两者都存在,伴或不伴有富含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2)见到内膜间质细胞有时较腺体更具确诊意义。
(3)卵巢表面的异位内膜组织见到腺体组织。
(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除典型者外,由于囊壁受压严重,内层上皮结构常被破坏,因而最不易获得组织学证据。有时仅可在囊壁内层找到少许立方上皮,间质部分或全部被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代替;甚至镜下看不到内膜上皮及间质,仅见到含铁血黄素细胞,此时仍应考虑为内膜异位囊肿。
(5)肉眼正常的盆腔腹膜,在镜下发现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称为镜下内异症。镜下内异症可能在内异症的组织发生和治疗后复发方面起重要作用。有报道:在正常腹膜活检中,10%~15%妇女有镜下内异症。
(6)异位内膜极少发生恶变,恶变率低于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