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是妇科很常见的疾病,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种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细菌、霉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阴道炎,以及非感染原因引起的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妇科常见病。阴道毛滴虫是一种鞭毛虫,属原虫,比中性粒白细胞大,梨形,约15~20μm,但它的大小是变化的。顶端有4根鞭毛,但一般看不到。鞭毛随着波动膜的波动而摆动,后端有轴突。完整的滴虫无色透明,状似水滴。在妊娠期和月经来临前后,阴道pH值升高(pH接近中性),可使阴道毛滴虫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升高。阴道毛滴虫最适宜的生存环境的pH值为5.5~6。当pH值在4.5以下或7.5以上时,其繁殖可完全被抑制。有些妇女的阴道内虽存在滴虫,但可无任何症状。青春期前与绝经后的妇女,因卵巢功能差,雌激素水平低,阴道黏膜上皮内缺乏糖原,不适于滴虫的生长繁殖,患滴虫性阴道炎者较少见。
阴道毛滴虫极易传播。被滴虫污染的公用浴池、浴巾、游泳池、厕所、衣物是主要的传染途径。该病属性行为传播性疾病,性伴侣间可相互传染。也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
1.症状:白带增多,分泌物呈黄白色或黄绿色,呈稀薄的泡沫状,有腥臭味,严重时白带可混有血液,当混合有细菌感染时分泌物呈脓性;外阴瘙痒、以阴道口及外阴为显著。可伴有烧灼感及性交疼痛;伴尿路感染者有尿频、尿急、尿痛。
2.体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宫颈甚至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后穹隆有多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带虫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3.并发症:由于滴虫消耗了阴道细胞内糖原,改变了阴道酸碱度,在月经前后和妊娠期常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炎症发作。阴道毛滴虫可吞噬精子,影响阴道内精子的存活,致使不孕。
医技检查
1.悬滴法直接镜检:在双合诊以前,用消毒棉棒在阴道较深部位取少许分泌物,立即与已滴在玻片上之少量温生理盐水调和后镜检。悬滴法必须在生理盐水冷却之前进行检查,因为滴虫离体时间越久,动力越差,此时滴虫呆滞不动,或仅有鞭毛摆动,这时只能依靠邻近白细胞的煽动状态而推测其存在,有的严重患者在悬滴片整个镜下视野布满白细胞,看不到滴虫,即使看到也不活跃。如遇此情况,可用0.1%沙黄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因为沙黄能使白细胞染成淡红色,而滴虫不染色,其运动也不受影响,使滴虫在淡红色的背景中显得比较清楚。
2.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将标本涂在玻片上,用瑞氏或姬姆液染色镜检,也可检见到滴虫。也可用特殊染色如吖啶橙、天青蓝染色等。
3.培养法:如果特殊的病例查不到滴虫,临床上又怀疑患有滴虫的,可改用培养法检查。
4.其他方法:近来开始运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多克隆抗体乳胶凝集法诊断,敏感度为76%~95%不等。
诊断依据
1.白带增多,黄绿色,较稀薄,带泡沫。外阴瘙痒。
2.阴道及宫颈黏膜充血,常见散在小出血点。
3.阴道分泌物中可查到阴道毛滴虫。
容易误诊的疾病
1.通过检见到滴虫即可确诊,但由于本病常与其他原因的阴道炎合并存在,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脓性白带。若单纯根据症状既做出诊断,容易漏诊本病。
2.滴虫感染时可影响阴道鳞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应注意与恶性肿瘤鉴别,必要时可于治疗后做阴道细胞学检查。
治疗原则
滴虫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也有效,但往往不易彻底治愈。治疗必须针对阴道滴虫的生活特点,选择适宜的疗法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原则上要全身和局部用药同时进行,性伙伴也要同时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内裤等应煮沸消毒以防再染;被褥、浴巾等要曝晒,并单独使用和洗涤,以避免家庭内间接传播,避免重复感染。治疗期间禁止性交,或采用避孕套,以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应尽量避免游泳、出差、公共浴池洗澡等。
1.局部治疗:①增强阴道的防御能力:用0.5%~1%乳酸或醋酸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或加用葡萄糖粉撒入阴道,以恢复阴道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抑制滴虫的生长繁殖,达到预防发病的目的。②抗滴虫药物:甲硝唑(灭滴灵)片剂200~400mg或栓剂(0.5g),于阴道冲洗后放入阴道,每晚1次,10天为个1疗程;或用卡巴砷200mg或滴维净1片,用法同上;为了预防复发,可于第2、3次月经干净后重复用药1周,连续3次月经后查阴道分泌物,均未找到滴虫为治愈。
2.全身用药:①甲硝唑200mg口服,每天3次;7~10天1个疗程;此外,也可口服曲古霉素;对甲硝唑有抗药性的患者,可考虑采用替硝唑、甲苯咪唑或者硝呋拉太(商品名麦咪诺)。②感染严重或同时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时,可加服抗生素类药物。
预后
滴虫性阴道炎一般比较局限,只要积极治疗,效果较好,很少有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