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这三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如果缺乏某一环节或阻断三者的相互联系,流行过程就会被中断。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有些病的病人是惟一传染源,如麻疹等。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的长短因病种而异,是决定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由于病人的症状明显,受隔离治疗所限,虽然其传染性强,但活动范围小,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病原携带者大。
2.病原携带者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种。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时间,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因素关系密切。
3.受感染的动物
人对部分动物传染病也具有易感性,这类传染病称为人畜共患病,如鼠疫。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还与动物种类和密度等因素有关。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至侵入新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道路称为传播途径。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
1.空气传播
病原体借助于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三种类型的微粒飘浮在空气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以下流行特征:①传播迅速;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较高);③以儿童发病较多。
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2.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包括经饮水和疫水两种传播方式。
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饮用同一水源或接触疫水历史;②常呈爆发或流行形式;③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④停止饮用或接触疫水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疾病流行。
3.经食物传播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如绦虫等);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都有食用某污染食物的历史,未食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4.接触传播
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一般呈散发,家庭或同住者中续发率较高;②流行过程缓慢,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高峰;③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发病。
5.虫媒传播
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者称虫媒传播。虫媒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地区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性;③人群分布上与年龄、职业有明显关系。
传播途径还有经土壤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易感是相对免疫而言的,与人群易感性相反,称为人群免疫性。一般来说,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H占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易感性高的人群称易感人群。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儿人数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减少。
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多;(3)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多。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只是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能条件,传染病是否发生流行,流行的强度如何,还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有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病原体生长繁殖、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生长和活动,这些地区就容易发生流行。如气温、湿度和雨量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明显相关。
2.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宗教信仰、人口密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移动、职业、社会动荡和社会制度等。如食用未经熟制的鱼、肉、蟹、毛蚶等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或病毒、细菌等感染性疾病。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流行的察布查尔病(肉毒杆菌引起的肉毒毒素中毒),是由当地锡伯族人有食用自制面酱的半成品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