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和类型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按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淤血)两大类。
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1)概念。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2)原因。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局部性淤血的原因为静脉管壁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全身性淤血主要见于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引起体循环淤血,全心衰竭则引起全身淤血。
(3)病理变化。
淤血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体表的淤血还可出现发绀和温度降低。镜下见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①肺淤血:
a.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可有暗红色血性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b.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腔内可有水肿液及漏出性出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②肝淤血:
a.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呈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b.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扩张、淤血;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受压、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
(4)对机体的影响。
①淤血性水肿。由于毛细血管内压和通透性增高所致。严重时可致淤血性出血。
②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③淤血性硬化。缺氧使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网状纤维胶原化,致器官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