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药是一类最早人工合成并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虽然随着各种高效、低毒的抗生素、喹诺酮类的药物相继问世,本类药物的应用日趋减少。但由于磺胺类药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其与甲氧苄啶合用及在治疗某些疾病上具有独特疗效,故本类药的开发应用仍值得提倡。常用药物有磺胺甲唑(SMZ)、磺胺嘧啶(SD)、磺胺米隆(SML)、磺胺嘧啶银(SD-Ag)。
1.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较广,对多种敏感细菌有抑制作用。如革兰阳性细菌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细菌中的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鼠疫耶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布鲁菌及变形杆菌等。
2.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敏感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而发挥抗菌作用。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期间需要叶酸,但又不能直接利用叶酸,只能以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为原料,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还原成四氢叶酸,后者再参与嘌呤、嘧啶以及DNA的合成,促进细胞生长发育。磺胺类药物结构与PABA类似,进入机体后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并抑制之,从而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导致敏感细菌的生长繁殖受阻。
3.用途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SD与青霉素并列为首选药。SD还可作为流脑流行期间易感人群作预防用药。
(2)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和肠炎,常用SMZ.
(3)呼吸道感染。可用SMZ与甲氧苄啶的复方制剂。
(4)局部感染。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特别适用于烧伤面感染;磺胺醋酰钠用于眼部感染如细菌性结膜炎、沙眼。
4.不良反应
(1)肾脏损害。磺胺类药及其在体内形成的乙酰化磺胺,经肾脏排泄时易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管型尿、血尿等。以SD较常发生,SMZ久用也易发生。故服药期间需加服等量碳酸氢钠,并嘱病人多饮水,可减轻肾脏损害。
(2)过敏反应。少数人可发生药热、皮疹、多形性红斑,偶可出现剥脱性皮炎。一旦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采用抗过敏治疗。
(3)抑制造血功能。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应用本类药后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