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治疗原则
1.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能因为卧位时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突出部位的张力减少,利于创伤性炎症消退。卧位的姿势以患者感觉舒服为准,屈髋屈膝往往可以减轻腿痛。卧床时间由3周至8周不等。少数病例卧床3?5周以后症状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与健侧相差无几。此时可开始练习离床活动。卧床8周,直腿抬高试验仍无改善,直立后疼痛依然者,表明卧床治疗无效。
长期卧床可能引起肌肉萎缩。老年病例可能因卧床而产生肺部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并游离、移位的椎间盘突出症卧床治疗往往无效。
牵引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牵引的方法有多种,其中骨盆牵引与卧床相结合比较常用。骨盆牵引时应抬高床脚,头低脚高仰卧位,以体重为反牵引力,可减轻椎间盘与椎间关节的压力,解除肌肉痉挛。牵引重量应根据患者的体格而定,一般每侧肢体5~10kg,并依据治疗的反应适当调整牵引方向与重量。每日上、下午与晚间各1次,每次持续30‘ ~60’。3周为一疗程。
硬膜外腔封闭治疗对急性剧烈腰腿痛患者是常用的方法。强地松龙25mg或氟美松5mg 与2%普鲁卡因20ml,或2%利多卡因20ml混合,经皮腰椎或骶管硬膜外腔穿刺,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封闭病灶,获得消炎,消肿与止痛作用。封闭后需卧床1小时。多数病人可获得即刻止痛效果。
2. 手术治疗
1) 手术指征 根据临床表现,凡符合下列之一者应进行手术治疗,① 规范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②剧烈腰腿痛急性发作,保守治疗不能缓解,严重影响生活与睡眠。③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较常见的表现为麻痹性足下垂,排尿功能障碍,应视为急诊手术的指征。
2)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着眼于解除神经的压迫。通常需要切除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有些病例,因合并节段性不稳定,或切除椎间盘后很可能发生不稳定,此时尚需考虑植骨融合或附加内固定,以重建稳定。
单纯椎间盘切除术以手术经路不同可分两种。经后方入路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常用。术后80%~85%的患者腰腿痛消失。前方经腹膜外或腹腔椎间盘切除术是另一种方式。虽然一些作者的报告,其治疗效果与后方经路的相近, 但少被采用。
椎间盘切除术后尚有少数病例效果不好。除外科手术的一般并发症外,还可发生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神经根粘连、椎间隙感染(椎间盘炎)、腹腔大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对每例手术患者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性。既需临床医生警惕,也要患者有所了解。
3. 微创减压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椎间盘切除术后长期随诊结果表明,一部分患者因继发节段性不稳定而再现腰腿痛,需要再次手术重建稳定。此后仍有再发相邻节段不稳的可能性。因此,理想的椎间盘切除术应能够解除压迫,保持椎间关节的正常关系及必要的承载与生理活动功能,并能持续较长期。这是一种发展方向与追求。目前,临床应用的经皮穿刺化学溶核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或经皮穿刺髓核激光气化等一类的治疗方法被称为微创减压术。临床报告表明有半数以上的有效率。虽然,尚没有研究证明这些治疗方法对椎间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但它毕竟比开放性手术的创伤减少了许多,这是一些患者喜欢接受的原因。人工椎间盘是以维持椎间隙高度、保持一定活动为目标而设计的一种内植假体。十多年的临床应用,获得初步的成功,也存在不少问题与争议,仍处于不断改进与完善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