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纤维环断裂髓核与纤维环突或膨出,压迫与刺激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椎间盘突出症。
(一) 病因与病理
椎间盘退变与异常承载是椎间盘突出的基本原因。退变的椎间盘其机械强度衰减,在外力作用下,尤其轴向旋转力的作用,纤维环遭受异常剪力或张力发生放射状断裂,髓核沿裂隙突出。随年龄的增加长期反复地承载,加重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内纤维多处断裂,在轴向压力作用下出现椎间盘膨出,或在膨出的基础上局部突出。40~50岁以前的青壮年多为局限的椎间盘突出,常常有急性损伤病史;而50岁以后的中老年患者多为椎间盘膨出,多伴有椎体缘骨质增生与节段性不稳定。椎间盘退变程度的不同,损伤病理的差异往往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椎间盘突出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与方向。通过软骨终板突向椎体时称为Schmorl结节,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在椎管腹侧正中部位的椎间盘突出称为中央型突出,有可能累及马尾神经;在后纵韧带两侧突出的为后外侧椎间盘突出,L4-5与L5-S1的后外侧椎间盘突出常常分别累及L5与S1神经根;在椎间孔内或以外的突出称极外侧或椎间孔内椎间盘突出,有可能累及上一节段的神经根。
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表明,局部的机械性压迫与创伤性炎症的刺激是疼痛与神经根传导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慢性压迫将导致神经根局部继发的病理损伤。有作者认为,突出的髓核组织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也是原因之一。
(二) 临床表现
下腰痛伴有放射性下肢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约半数病例在腰痛发生之后出现腿痛。一部分同时出现,少数只有腿痛,或腿疼之后出现腰痛。部分患者因腰部扭伤而急性起病。抬举或肩扛重物,或遭受某种外力造成急性腰腿痛发作。多数患者因为腰部劳损,引起不同程度下腰痛,此后逐渐出现下肢疼痛。疼痛的程度有轻,有重。严重者痛苦难忍,不能正常生活与睡眠,往往口服非甾体类止疼药无效。轻者尚可坚持工作,但多数患者因痛苦而不能正常生活与工作。
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L4-5或L5-S1,因此,多数为L5或S1神经根受累。放射性疼痛沿大腿后侧至小腿及足部。除疼痛之外,还可能有麻木感。背伸肌、伸趾肌,胫前肌,或小腿三头肌与腓骨长、短肌等某些肌肉萎缩或无力,甚至足下垂。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累及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麻木,排便与排尿功能障碍。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的范围较单一神经根受累时更为广泛。多数L3-4及以上的椎间盘突出症累及马尾神经,很少伤及神经根。一旦神经根受累,其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位于大腿前面或前外侧面。
(三) 物理检查与体征
1. 姿势异常与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凸,或侧凸等姿势异常及活动受限。L4-5或L5-S1后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常常出现腰椎侧凸。站立或行走时,身体倾向一侧。腰椎活动受限往往不对称,前屈与左或右侧侧屈受限而后伸与右或左侧屈不受限,或者相反。这种姿势异常与不对称的活动受限是突出物与受压神经的位置关系不同所致。姿势异常与腰椎活动受限是机体为减轻疼痛而发生的代偿机制。因为突出部位不同,节段不同,椎间关节损伤病理的差异,其姿势与活动范围也不相同。
2. 感觉、肌力与腱反射异常受累的神经根、马尾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椎间盘突出症必然出现的体征,也是定位诊断的依据。获取这些体征需要患者配合,常常需左、右两侧对比或反复检查才可确定。
马尾神经受损的体征与椎间盘突出症的节段、压迫程度有关。L1-2或L2-3椎间盘水平完全受压时,可能出现双侧下肢及会阴部普遍的异常体征,但感觉与肌力很少完全丧失,而常常是程度不一的减弱或消失。L4-5或L5-S1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时,往往出现会阴部与小腿、足部感觉异常,与踝、足部肌力减弱或消失。
L5神经根受累时,可能出现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区皮肤针刺觉迟钝、踝关节背伸或趾背伸肌力减弱或消失,膝、跟腱反射无异常。S1神经根受累时,可能出现足背外侧皮肤针刺觉迟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腿三头肌、腓骨长、短肌肌力减弱。
3. 直腿抬高试验与拉塞克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贴附床面。抬高患肢,(保持膝伸直位),出现下肢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至小腿或足部,此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记录直腿抬高度数。它表明L5或S1神经根受压,同时可除外因腰部软组织损伤而出现的牵扯性下肢痛,即所谓假性坐骨神经痛。有时,正常人的直腿抬高也可能引起大腿与膝部后侧牵拉痛或不适,但并非放射性痛。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位,将患肢被动屈髋屈膝约90°后再伸膝,出现疼痛并沿坐骨神经放射至小腿或足,为拉塞克征阳性。它与直腿抬高试验的原理相同。
4. 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俯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小腿向后牵拉,屈膝位大腿后伸,如出现放射性大腿前侧痛为阳性。L2-3或L3-4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出现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