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压的测量
测量血压是诊断高血压和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依据。目前评价血压水平的方法有以下3种。
1.诊所偶测血压
诊所偶测血压(简称偶测血压)系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应相隔2min重复测量,以2次读数平均值为准,如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超过5mmHg,应再次测量,并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2.自测血压
采用经国际标准(BHS和AAMI)考核的上臂式半自动或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在家中或其他环境中患者给自己测量血压,称为自测血压或家庭测压。自测血压通常稍低于偶测血压,其正常上限参考值为l35/85mmHg。自测血压可在接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获得多次测量值,从而可提供日常状态下有价值的血压信息,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上已成为偶测血压的重要补充,在诊断单纯性诊所高血压和改善治疗的依从性等方面均极其有益。
3.动态血压监测
一般监测的时间为24h,测压时间间隔为l5-30min,白天和夜间的测压时间间隔宜相同。如仅作诊断评价亦可仅监测白天血压。动态血压监测提供24h中白天和夜间各时间段血压的平均值和离散度,可较为客观和敏感地反映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且可了解血压的变异性和昼夜变化节律性,估计靶器官损害与预后,比偶测血压更为准确。
动态血压监测的参考标准正常值为:24h均值低于l30/80mmHg,白天低于135/85mmHg,夜间低于l25/75mmHg。夜间血压均值一般较白天均值低10%-20%。正常血压波动曲线状如长柄勺,夜间2~3时处于低谷,凌晨迅速上升,上午6~8时和下午4~6时出现两个高峰,尔后缓慢下降。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曲线亦类似,但水平较高,波动幅度较大。
(二)尿液检查
肉眼观察尿的透明度、颜色,有无血尿;测比重、pH、蛋白和糖含量,并作尿沉渣镜检。
尿比重降低(<1.010)提示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正常尿液pH在5.0~7.0之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呈代谢性碱中毒,尿呈中性或碱性。某些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并发的高血压可在血糖正常下出现糖尿,系由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糖功能障碍。高血压病程较长或伴糖尿病者须查微量白蛋白尿,尿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应作尿蛋白定量。尿转铁蛋白排泄率高更为敏感。伴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每年至少查一次尿蛋白。
(三)血液生化检查
测定血钾、尿素氮、肌酐、尿酸、空腹血糖和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还可检测一些选择性项目如PRA、醛固酮。应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
(四)X线胸片
心胸比率大于0.5提示心脏受累,多由于左心室肥厚和扩大。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以及腹主动脉缩窄亦可从X线胸片中找到线索。
(五)心电图
可诊断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负荷过重以及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不如超声心动图,但对评估预后有帮助。心电图上有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病死率较对照组增高2倍以上;左心室肥厚并伴复极异常图形者心血管病死率和病残率更高。心电图上出现左心房负荷过重亦提示左心受累,还可作为左心室舒张顺应性降低的间接证据。
(六)超声心动图(UCG)
UCG能更为可靠地诊断左心室肥厚,其敏感性较心电图高7~10倍。测定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是一项反映左心室肥厚及其程度的较为准确的指标,与病理解剖的符合率和相关性极好。UCG还可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如疑有颈动脉、股动脉、其他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病变,应作血管超声检查;疑有肾脏疾病者,应作肾超声图。
(七)眼底检查
可发现眼底的血管病变和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包括动脉变细、扭曲、反光增强、交叉压迫以及动静脉比例降低。视网膜病变包括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等。高血压眼底改变可分为4级:Ⅰ级,视网膜小动脉出现轻度狭窄、硬化、痉挛和变细;Ⅱ级,小动脉呈中度硬化和狭窄,出现动脉交叉压迫征,视网膜静脉阻塞;Ⅲ级,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伴局部收缩,视网膜有棉絮状渗出、出血和水肿;Ⅳ级,视神经乳头水肿并有Ⅲ级眼底的各种改变。高血压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Ⅰ至Ⅳ级眼底改变者如不予治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0%、l3%和0%。